上期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作為“姐妹塔”的“妹妹”玲瓏塔,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介紹作為“姐姐”的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坐落在北京市廣安門外,建于遼代,明清時期作過修葺,是遼代盛行的八角密檐磚塔的典型實例。它位于遼南京析津府城內,是遼南京現存的惟一大型地面標志,也是現在北京市區遼代最早的建筑. 相傳為5世紀北魏孝文帝時創建,初名光林寺。隋仁壽二年(602)改名弘業寺,唐代改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改名大萬安寺。元末寺毀于兵火,明永樂二年(1404)重建,宣德十年(1435)改名為天寧寺。寺至清末已不存,只余一塔。塔的建年無記載,舊傳為隋代所建。中國古建筑學家梁思成根據塔的形制和雕飾考定為遼代末期作品。 塔總高57.8米,全部磚砌,實心。平面呈八角形,建在方形大平臺上。塔自下而上可分為塔座、塔身、塔檐及剎三部分。 塔座最下為須彌座,座上砌出平坐和永定柱。永定柱平板枋上雕出兩跳的斗栱,斗栱以上砌仿木勾闌。平坐以上砌出有三重蓮瓣的蓮臺承托塔身。 塔身每面一間,共有八根圓形角柱。四個正面砌出拱門,內用磚雕出仿木構牙頭護縫格子門兩扇。四個斜面上砌出破子欞窗。角柱之間砌出闌額、普拍枋。八個轉角鋪作都向外挑出兩層華栱,另在角櫨斗兩側各加一附角斗,其上也各挑出兩層華栱,共同形成轉角鋪作,宋式中稱為“纏柱造”。每間各有一朵補間鋪作,斗栱出跳層數相同,又各有兩道60°斜置的兩層華栱,自櫨斗上向左右挑出。斗栱以上即為第一層塔檐。 塔檐共13層,每層檐之間也有斗栱,都挑出兩跳,與最下一層塔身上斗栱不同處是轉角鋪作無附角斗,補間鋪作改為兩朵,無60°斜栱。13層塔檐逐層內收,使塔的輪廓略呈梭形。塔頂的剎為磚刻兩層八角仰蓮,上加小須彌座,承托寶珠。 塔座柱、壺門勾闌上的雕刻和塔身門窗兩側及上方的浮雕力士、菩薩像均為后代配補,應是明永樂以后重修時所作。據其他遼塔推測,塔剎二層仰蓮之上應有木剎柱和相輪,現存的寶珠當為后代所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