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國寺,位于寧波郊區靈山之麓,距市區15公里。原寺創建于東漢,現存的保國寺大殿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也是我國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由山門、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1.3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0.6萬余平方米。寺院依山勢建造,在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連接其他建筑,錯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 ![]()
![]()
![]()
![]()
![]() 保國寺歷史悠久,創于東漢,建于唐代,興于北宋,現存大殿即為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所重建,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江南一絕的古建筑瑰寶。保國寺內殿宇古老素樸,園林綠樹繁花,是一個罕見的文化、生態完美交融的旅游園區。它坐落在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山腰,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連接其他建筑,錯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寺內大殿為北宋時期的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其他多為清代建筑。一九八三年遷入明代廳堂三間,一九八四年遷入唐代經幢兩座,現在保國寺已成為一個擁有唐、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木構建筑群體。占地面積一三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五幢建筑,東西軸線分別為鐘樓、鼓樓、客堂等附屬建設。一九六一年三月國務院把保國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 ![]() ![]() ![]() ![]() ![]() 木質結構保國寺是我國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結構建筑,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大雄寶殿建筑風格特異,巧奪天工,是保國寺建筑之精華。大雄寶殿是寺內主建筑,重檐歇山式,是江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其面闊三間(11.91米),進深三間(13.35米),成縱向長方形。大雄寶殿氣勢雄偉,全部結構皆用斗拱裼 巧妙銜接和精 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釘而將建筑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的重量。 無梁殿為什么稱無梁殿呢 ?其實大殿是有梁的,不過被藻井、天花等擋住罷了。另一方 面跟供奉過的無量壽佛——諧音有關。大殿在建筑上有其獨到之處:(1)平面布置進深大于面闊,呈縱長方形;(2)在前槽天花板上絕妙地安置了三個鏤空藻井;(3)采用了復雜的斗栱結構,斗栱與昂都用榫卯巧妙銜接在一起,不用一枚釘子,整座大殿穩巧有致,有很好的防風抗震能力;(4)柱子的設計更是別具匠心,外觀呈瓜棱狀,柱心四根小柱拼合,外面再包鑲四瓣木條,既節約木材,又不影響牢固,且外形美觀。柱身有明顯側腳。(5)不對稱。大殿佛臺西側柱頭上為方形木質櫨斗,而東側柱頭上卻為圓形石質櫨斗;斗栱里轉跳東側為四跳,而西側為五跳。 保國寺大殿在建筑上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宋《營造法式》的典型實例,反映了當時建筑上的獨特風格和力學研究上達到的高水平。所以,在《保國寺志》中記有不少前人題詠:“山岙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升斗昂栱人巧極,祥符千載永留名”。贊嘆大殿在結構上的雄偉新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