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兩句,用明末大儒王夫之的話講就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p>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地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橈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其中尤以頜聯(lián)“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兩句最為出彩,情景交融,意蘊深厚,引得后世很多詩人化用。如北宋周邦彥《齊天樂》詞中的“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元代白樸《梧桐雨》雜劇中寫道:“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p> 記住上面這兩首詩——或者,只需默念“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和“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這四句,我們就永遠記住了詩情畫意的大唐帝都長安(西安)。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詩人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xiāng)之情。那陣陣悠揚的笛聲不知從哪兒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了洛陽全城。而春風沉醉中的美麗的洛陽城啊,也從此隨著李白的這首詩而名傳千古了。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被收入《唐詩三百首》,作為唐詩名篇歷來膾炙人口。張繼留下的詩作并不多,描寫蘇州城的唐詩也不算多,但詩不在多貴于精,有這一首《楓橋夜泊》,就足以讓詩人、古剎和姑蘇城一并名滿九州且永垂不朽了。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這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組詩的第一首。濤聲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不復存在,只剩冷月空城。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據(jù)說當年白居易讀后曾“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贊曰:“我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用這首詩來代表富于歷史滄桑感的南京,我以為最合適不過了。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幽州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讀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佇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陳子昂的這首詩一掃齊梁頹靡遺風,吹響了唐詩盛世到來的號角。
《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安史之亂,讓詩圣杜甫與成都結下了不解之緣。美麗的蓉城一度溫暖和撫慰了詩人漂泊苦難的靈魂,而詩人回報蜀地的,就是那一首首有關成都的華美詩章?!洞阂瓜灿辍肪褪瞧渲凶罹叽硇缘囊皇?。“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當我們心中戀慕上了這兩句詩,也就同時戀慕上了成都這座城。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中有關宣城的詩作不在少數(shù),比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詩句何其豪邁瀟灑!但在我,更喜歡《獨坐敬亭山》這首小詩,因為如果沒有它,敬亭山,這座宣城北郊不起眼的小山一定不會象今天這樣名揚天下,游人如織。李白的小詩之于宣城,是最好的旅游名片。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因唐高祖李淵幼子滕王李元嬰得名,故址在南昌贛江邊,俯視遠望,視野均極開闊。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年輕的王勃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jīng)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了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南昌的滕王閣,因這首詩和《滕王閣序》,從此成為唐詩的“四大名樓”之一。
《琵琶行》(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當年的江州,就是現(xiàn)今的江西省九江市。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郁,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因為這首詩,那幽怨凄惻的琵琶聲仿佛穿越千年,依舊縈繞在今天每一個漫步九江潯陽江頭的游人耳畔……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