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家公務員考試,預祝各位考生能取得好成績。其實公務員考試作為一種國家選拔公職人員及儲備干部的一種有效有段,歷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果談到國家選拔人才的手段,在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科舉考試。 想必大家對科舉考試也是一知半解,為此,小編特地搜索大量文章,經(jīng)過認真對比,找到一篇比較詳細的介紹科舉制度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原文如下: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從分科考試中選舉人才,分派官職的制度,是當時政府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自隋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起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止,其間整整推行了1300年。 曾經(jīng)有人將科舉制同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發(fā)明”并列為“第五大發(fā)明”。事實上,不僅在中國,位于“中華文化圈”內(nèi)的朝鮮,越南等國家也將科舉制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加以推行。而且在這些國家,科舉制的廢止較中國要晚。時至20世紀20年代,在法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越南,才將科舉制廢除。隨著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國的科舉制也逐漸為西方國家所認識。英國曾效仿中國的科舉,確立起文官的考錄制度,一直沿襲至今。可見,科舉制度作為中華先人智慧的結晶,其影響已經(jīng)走出國門,步入世界。 在談及科舉制度之前,我們不妨來簡單了解一下科舉制誕生之前的幾種官員選拔制度。自西周至秦漢,中國官員的選拔主要靠血親分封來實現(xiàn)。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以血緣為紐帶。將官職爵祿時代相傳。 這項制度,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入仕當官的權利為少數(shù)貴族所壟斷。這是歷代君主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對此我們不禁要問,皇帝身為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難道不希貴族壟斷做官的權利嗎?回答是當然不愿意。皇帝作為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不假,但是他不希望這個階層變得固定僵化。當官的權利一旦為少數(shù)貴族所壟斷,那么居于人口大多數(shù)的平民階層就會因無法改變命運而自暴自棄,或揭竿而起,這將導致王朝的傾覆。再者,仕途一旦被一小部分人所壟斷,會造成這部分人權力的膨脹,進而威脅皇權。由此看來,皇帝當然不希望仕途被壟斷。 鑒于此,時至漢代,血親分封作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讓位給了察舉征辟。察舉征辟是通過對人才品行和才干的考核,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然而,人的品行和才干,很難進行量化評估。察舉征辟制度下,各種“政治秀”、“道德秀”層出不窮。因此,察舉制度弊端叢生,到曹魏時代讓位已給了九品中正制。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朝廷在中央和地方分別設立中正官,有他們將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中正官將品級高的人才呈報給朝廷,由朝廷授以官職。后來,對于人才品級的評定主要依靠評判門第高低來實現(xiàn)。以至于出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情況。靠門第選拔官吏,雖然便于量化管理,但時間一長,則又回到血親分封制度下,少數(shù)人壟斷仕途的老路上來。因此,九品中正制也逐漸走向沒落,至隋唐時期退出了歷史舞臺。 除上述的幾種選官制度,當時的中國還存在養(yǎng)士和軍功爵制度,以及恩蔭和納捐制度,與之并行不悖。但是通過這兩種制度所錄取的官員人數(shù)有限,因此其影響較小,居于次要地位。 為了挽承前代選官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一種全新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應運而生。較之先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通過分科考試選錄人才,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即便相比今天的公務員選錄制度,科舉制省去了面試環(huán)節(jié),仍然更具有公平性和客觀性。畢竟我們很難通過十幾分鐘的面試,來完成對一個人客觀、全面的評價, 科舉制度的另一大優(yōu)點,就是保證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仕途不在為少數(shù)貴族階層所壟斷,在很大程度上既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性,又維護了皇權的地位。因此,自隋代確立時起,科舉制度為歷代王朝所采納,經(jīng)久不易。 時至清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社會走向成熟,科舉制也發(fā)展到完備階段。關于清代的科舉考試的程序,可以概括為“大三考”。即三個等級的考試——童生試、鄉(xiāng)試和會試。童生試俗稱“考秀才”,中試者稱為秀才。秀才考試分為縣考、府考核院考三個等級。分別由縣、府、省三級教育主管部門主辦。每級考試分別分為五場,前四場考試內(nèi)容為八股文,最后一場考試的內(nèi)容為古書、詩文。 通常情況下,秀才不能直接步入仕途。但是可以享受到高于與平民的社會待遇。首先,秀才可以享受到免費教育的權利。考中者可以直接進入縣學讀書,國家不僅免除學費,而且還發(fā)放一定份額的生活補助。秀才還可以穿著象征著身份的長衫,參與地方政治,成為紳士。秀才享有同地方官員平禮相見的權利,僅只作揖,不用向平民一些樣叩首。秀才擁有刑事豁免權,秀才犯罪,非經(jīng)省主管行政教育的學政衙門的批準,不得逮捕。除此此外,秀才也享受減稅和免除勞役的特殊待遇。. 考中秀才的讀書人,可以繼續(xù)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喜事加科考試,稱為恩科。鄉(xiāng)試由皇帝任命主副考官,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稱為“秋闈”。清代的鄉(xiāng)試,中試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舉人被稱為’解元”.舉人的社會地位雖然崇高,但一般也不會直接步入仕途。只是遇到國家有需要的的時候,通過“大挑’(通常是觀察相貌)的儀式進入仕途做官。 鄉(xiāng)試以上還設有會試,由禮部主辦,大學士主考。會試的中試者,被稱為貢生貢生第一名被稱作”會元“。凡會試的中考者,都有資格參與皇帝親自出題主持的殿試。殿試是清代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結果分為三個等級,稱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通常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科舉考試中連中解、會元、狀元者,被稱為“連中三元”.自科舉考試產(chǎn)生以來的一千多年,連中三元者僅有區(qū)區(qū)十三人,鳳毛麟角。第三甲同進士出身者,一般不會做到部院一級的高官。但此事也非據(jù)對如此,晚清重臣曾國藩憑借自身的才能和為國家立下的功勞,以同進士出身,官至當朝宰輔和總督,這樣的特殊情況也是會出現(xiàn)的。 與文科舉相對應,清朝還設置了武科舉,作為選拔軍官的重要途徑。但中國自宋代以來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至明清而極。清朝是由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滿族創(chuàng)有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漢族軍事武裝力量僅作為補充。滿清政權自然也不放心漢人掌握兵權。因此清代的武科舉規(guī)模較小,且不受重視,但仍然堅持進行。 談及清朝的科舉制度,則不得不提到“八股文”。八股文作為清朝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其格式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體裁為議論文體。語言則采用古文,以“代圣人立言”的口吻進行作文。字數(shù)通常為400~700字不等。八股文作為中國古代議論文的典范,集議論文寫作之大成,語言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極具聲韻美。 后人評價八股文考試,過分重視形式規(guī)范和聲韻,以至忽視內(nèi)容。因此也就造成了形式僵化和內(nèi)容空洞的問題。這一點多為后世人們所詬病。殊不知八股文考試對于格式和聲韻的強調(diào),其出發(fā)點是為了限制批卷人的主觀發(fā)揮的空間,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考試的公平性。 科舉考試的文體,除了八股文之外,還存在試帖詩和策論兩種文體。.試帖詩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始于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宋代王安石變法,曾一度廢止,至清乾隆年間恢復,重新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唐代作為中國詩歌藝術的鼎盛時期,曾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其中白居易的《賦得古煙草送別》,就是白居易在科舉考試時所做的試帖詩,至今仍廣為傳誦。時至清代,詩歌藝術已經(jīng)走向衰落。這一時期的試帖詩也呈現(xiàn)出僵化空洞的“八股化”現(xiàn)象。 關于科舉考試的另一種文體策論,則是一種關系國計民生的議論文。清代的策論,與八股文和試帖詩的考試不同,不采取“異書”的辦法(八股文和試帖詩則采取糊名異書的方法防止弊),文章的書法也作為考察的標準之一。 有清一代,軍功爵制度以及恩蔭納捐制度并沒有消失,而是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而存在。只是恩蔭制度大多實行于滿洲貴族的內(nèi)部,普通漢族人一般享受不到。而且,只有少數(shù)人可能因戰(zhàn)爭而獲得軍功爵。至于納捐,人數(shù)雖多,但一般納捐者輕易得不到實職,得到的只有一個官員的虛銜而以。 所以通過這些途徑步入仕途的人,極為有限。科舉制度對于廣大知識分子來說,仍然具有重大的誘惑力。 科舉的重大誘惑力來源于對個人命運的改變。因此,有不少人產(chǎn)生了投機取巧的念頭,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再加上清代政治由清明轉向腐敗,大大小小的科場案遂產(chǎn)生不斷。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順治年間科場案,咸豐八年順天鄉(xiāng)試科場案,以及后來的周福清案。 順治年間科場案發(fā)生之后,清朝確立了“科場舞弊,一律處死’的制度,以求嚴厲打擊科場舞弊事件。清代影響最深遠的科場案,當屬咸豐八年的順天鄉(xiāng)試科場案,又稱“戊午科場案”。此案涉及面之廣,處死涉案官員地位之高,堪稱空前絕后。此案一掃清朝中期以來科場的腐敗現(xiàn)象,基本上扭轉了科舉的黑暗。《春明夢錄》、《清史稿》等文獻,都予以了較高的評價。 周福清案的影響和知名度,相比前者要小。至于周福清其人,則是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的祖父,魯迅先生在其文章中所提到的“家道中落”,大抵緣因此案,只為明言而以。魯迅先生后來能走上文章救國之路,姑且算是此案的一大歷史功績吧。 關于科舉制,我們還要知道的就是每種制度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當然科舉也不例外。一種制度歷時長久不變,而沒有弊端出現(xiàn),只能說明社會沒有向前發(fā)展。清代的科舉制度,越到后期,其“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弊病越明顯。遂導致官場冗員的不斷膨脹和行政效率的持續(xù)降低。 近代以來,隨和西方工業(yè)文明對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沖擊,為了排除學習西方文化的障礙,廢除科舉制的呼聲越來越高。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詔令,宣布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1905年則正式停止一切科舉考試。 科舉制伴隨著中華文明走過了千年歷史為歷代王朝和中華民族培養(yǎng)了無數(shù)人才,書寫了無數(shù)的傳奇故事,歷經(jīng)滄桑,終于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而壽終正寢。但是,科舉制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成果,時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給我們留下的無數(shù)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仍給我們以智慧的啟迪。 我想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對科舉也有了一定認識,當然小編自己也漲了知識。其實在古詩詞中也有很多關于古代文人考試的,想必大家也很期待吧,記得關注哦,明日會更新相關詩詞內(nèi)容。(本文章尚未聯(lián)系到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及時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