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班,老師和家長就格外重視幼小銜接工作,可有些家長同樣的也在擔心:幼兒園什么都沒有學習,怎么上小學?可在小學老師的心里卻認為:幼兒園都教了,學生應該都會了呀~ 更多微信資源請加李老師微信 1210556497 那作為幼小銜接工作重點的幼兒教師要怎么做?網上的答案有非常多,大多說的較為寬泛,有沒有更加實用的方法?今天我就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情況,來介紹一下幼小銜接內容的主要方法: 一、發揮家園聯系欄的作用: 每個班級都有家園聯系欄,作為家長和老師溝通的媒介,我們可以怎么做? 1. 問問家長需要:針對幼小銜接工作,爸爸媽媽說一說。(可以發放意向小學調查表,了解家長的需要,內容可以涉及意向小學,環境介紹,老師心理有個底,家園溝通也更有針對性,在進入小學前的一些準備也可以和家長溝通) 2. 問問小朋友需要:小朋友們知道小學有什么嘛?那么你們上小學要做哪些準備? 例如:小朋友告訴我她想自己扎頭發,那么我們可以將梳頭的工具投放在美工區,讓幼兒自己編辮子;也可以投放紅領巾,讓小朋友自己系紅領巾體驗當小學生的感覺。 二、在做了相關準備后,我們要明白,進入小學前我們真正要留給孩子的是什么? 其實,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1. 閱讀習慣:在圖書館看書就要安靜,我們在班級可以以小組閱讀的形式制造圖書館的氛圍,逐步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做法要求:區域活動時都會有兩個老師共同協作,此時就可以以小組教學的形式進行故事分享或是共同閱讀。 2. 傾聽習慣:習慣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幼兒園我們會經常聽到老師說孩子回答問題時喜歡插話搶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因此在幼兒集中活動中,我們盡量明確回答問題要舉手的要求。 集中注意力:到了小學,上課的時間加長了,大班集中活動時間最多30分鐘,小學一節課就有45分鐘,而且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那如何保證幼兒的學習效率呢?幼兒園可組織幼兒到小學去體驗小學的上課模式,讓幼兒體驗后并進行分享,讓幼兒提前有經驗準備;在平時,棋類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頭腦靈活度,同時可培養幼兒的集中能力,因此可在益智區投放棋類的相關材料。 三、生活習慣: 小朋友自己刷牙、洗臉,自己穿衣服,能夠自己收拾東西,能夠自己系鞋帶等等。 |
|
來自: 沒心沒肺7gy5zz >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