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幅作品的平均曝光以1/30秒計算,那么將這組西湖作品的曝光時間全部累計也不超過區區幾分鐘,但這組作品的拍攝完成卻歷經了整整30年的時間。 自1986年來杭州求學,爾后留在高校從事攝影專業教育工作,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空余時間,背著照相機靜靜漫步于西湖畔,用我的心悄悄地與其交流、對話。當然,作為一個攝影人,這些年我也遍走神州大地,領略種種湖光山色和民俗風情,但是我內心知道,這些走馬觀花似的游歷和拍攝,根本無法和我對西湖的這份深情和執著相提并論。 ![]()
遠眺曲院風荷,西湖之美在于“水光瀲滟晴方好”,也在于“山色空蒙雨亦奇”。攝于2010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攝影與生俱來具有紀實和表意功能。在人類視覺文獻記錄活動中,攝影責無旁貸地擔當起見證歷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而在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創作中,攝影富有意義的是能夠體現光影、抒發真情、牽引想象和思考。如果說我在創作前期追求以精致唯美的影像展現我眼中的西湖,那么,現今的我則更注重透過西湖的表象,表現自己心中的西湖意蘊。 ![]()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攝于1997年。 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我喜歡寧靜、平和的西湖。大部分快門都是在極其自然而放松的狀態下啟動的。在創作中我盡力摒棄浮華的色彩誘惑,運用黑白影像與彩色現實之間所固存的距離感塑造出作品的理性之美,以簡練質樸的黑、白、灰色調表現出我的西湖心像。 黑與白是色彩的兩個極致,代表著最簡單,卻也有著最豐富的內涵。雖然西湖被稱贊“濃妝淡抹總相宜”,但在我看來,西湖的美不在于喧嘩和熱鬧,不在于色彩繽紛,而是在于素雅與靜謐。以黑白影像表現西湖,既體現了西湖的無限豐富,也表現出西湖被抽象之后呈現出的一種簡約,使作品少一點敘述,多一些想象;少一點白話,多一些詩意。 ![]()
雪后,西湖岸邊的泊舟與遠處的雷峰塔遙遙相望。攝于2008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初夏時節,西湖中的荷葉與遠處的白堤相映成趣。攝于2005年。 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徜徉于西湖山水間的游船。攝于2007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一葉小舟、二三春柳構成了古畫卷般的西湖景觀。攝于2005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清晨,行走在斷橋上的游人。攝于2006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我一直使用膠片拍攝西湖。自30年前在暗房里放大出第一張黑白銀鹽作品開始,我就深深著迷于傳統黑白相紙上所呈現出的純美而豐富的黑、白和灰色影調。觀賞優美的黑白影調,感受豐富細膩的灰階層次,不僅是視覺的愉悅,更是一種精神享受。當傳統黑白攝影逐漸式微,周圍影友紛紛將膠片相機轉手或束之高閣時,我卻初心不變,堅守著屬于我自己的那一方黑白天地。 當今飛速發展的數碼影像技術,不僅使數碼攝影的操控越來越便捷,影像實時顯現,省時省事,而且,一旦發現拍攝時控制不當,甚至還可以馬上重新拍攝。不可否認,這是數碼攝影的優點,但或許也是它的缺點。它容易使攝影者呈現出“快門按得越來越頻繁,而思考卻越來越少的傾向”。 使用膠片攝影則恰恰相反,攝影者往往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才會按下快門。拍攝之后,還需要經過膠片沖洗和照片放大等原始而復雜的操作與控制,才能獲得最終的影像。膠片攝影這種全手工式的操控,將攝影者的身心與拍攝對象及其影像緊緊交融在一起。費時費力的影像獲取更讓攝影者在創作過程中以虔誠之心禮敬拍攝對象。 我始終認為自己手中所端的照相機并不是只有簡單的復制功能,使用它,更需要自己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無數朝朝暮暮、晴晴雨雨中,我背負沉重的照相機和三腳架沿著西湖孜孜追逐內心的西湖心像。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無從表達的迷茫。我時常提醒自己,真正的意蘊不僅僅在于被攝對象本身,也在于攝影者自身的學養與境界。 不知不覺拍攝西湖已30年,時間不算長,也絕非短。30年的相守和情感,并不會在這組作品畫上句號,我會繼續我的西湖創作。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2日 11版)
黑與白:西湖的最美表情發布時間: 2017-03-13 13:24:18 |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 邵大浪 | 責任編輯: 文華如果每幅作品的平均曝光以1/30秒計算,那么將這組西湖作品的曝光時間全部累計也不超過區區幾分鐘,但這組作品的拍攝完成卻歷經了整整30年的時間。 自1986年來杭州求學,爾后留在高校從事攝影專業教育工作,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空余時間,背著照相機靜靜漫步于西湖畔,用我的心悄悄地與其交流、對話。當然,作為一個攝影人,這些年我也遍走神州大地,領略種種湖光山色和民俗風情,但是我內心知道,這些走馬觀花似的游歷和拍攝,根本無法和我對西湖的這份深情和執著相提并論。 黑與白:西湖的最美表情 ![]()
遠眺曲院風荷,西湖之美在于“水光瀲滟晴方好”,也在于“山色空蒙雨亦奇”。攝于2010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攝影與生俱來具有紀實和表意功能。在人類視覺文獻記錄活動中,攝影責無旁貸地擔當起見證歷史、推動社會進步的重任;而在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創作中,攝影富有意義的是能夠體現光影、抒發真情、牽引想象和思考。如果說我在創作前期追求以精致唯美的影像展現我眼中的西湖,那么,現今的我則更注重透過西湖的表象,表現自己心中的西湖意蘊。 ![]()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攝于1997年。 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我喜歡寧靜、平和的西湖。大部分快門都是在極其自然而放松的狀態下啟動的。在創作中我盡力摒棄浮華的色彩誘惑,運用黑白影像與彩色現實之間所固存的距離感塑造出作品的理性之美,以簡練質樸的黑、白、灰色調表現出我的西湖心像。 黑與白是色彩的兩個極致,代表著最簡單,卻也有著最豐富的內涵。雖然西湖被稱贊“濃妝淡抹總相宜”,但在我看來,西湖的美不在于喧嘩和熱鬧,不在于色彩繽紛,而是在于素雅與靜謐。以黑白影像表現西湖,既體現了西湖的無限豐富,也表現出西湖被抽象之后呈現出的一種簡約,使作品少一點敘述,多一些想象;少一點白話,多一些詩意。 ![]()
雪后,西湖岸邊的泊舟與遠處的雷峰塔遙遙相望。攝于2008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初夏時節,西湖中的荷葉與遠處的白堤相映成趣。攝于2005年。 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徜徉于西湖山水間的游船。攝于2007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一葉小舟、二三春柳構成了古畫卷般的西湖景觀。攝于2005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
清晨,行走在斷橋上的游人。攝于2006年。邵大浪攝/光明圖片 我一直使用膠片拍攝西湖。自30年前在暗房里放大出第一張黑白銀鹽作品開始,我就深深著迷于傳統黑白相紙上所呈現出的純美而豐富的黑、白和灰色影調。觀賞優美的黑白影調,感受豐富細膩的灰階層次,不僅是視覺的愉悅,更是一種精神享受。當傳統黑白攝影逐漸式微,周圍影友紛紛將膠片相機轉手或束之高閣時,我卻初心不變,堅守著屬于我自己的那一方黑白天地。 當今飛速發展的數碼影像技術,不僅使數碼攝影的操控越來越便捷,影像實時顯現,省時省事,而且,一旦發現拍攝時控制不當,甚至還可以馬上重新拍攝。不可否認,這是數碼攝影的優點,但或許也是它的缺點。它容易使攝影者呈現出“快門按得越來越頻繁,而思考卻越來越少的傾向”。 使用膠片攝影則恰恰相反,攝影者往往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才會按下快門。拍攝之后,還需要經過膠片沖洗和照片放大等原始而復雜的操作與控制,才能獲得最終的影像。膠片攝影這種全手工式的操控,將攝影者的身心與拍攝對象及其影像緊緊交融在一起。費時費力的影像獲取更讓攝影者在創作過程中以虔誠之心禮敬拍攝對象。 我始終認為自己手中所端的照相機并不是只有簡單的復制功能,使用它,更需要自己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無數朝朝暮暮、晴晴雨雨中,我背負沉重的照相機和三腳架沿著西湖孜孜追逐內心的西湖心像。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無從表達的迷茫。我時常提醒自己,真正的意蘊不僅僅在于被攝對象本身,也在于攝影者自身的學養與境界。 不知不覺拍攝西湖已30年,時間不算長,也絕非短。30年的相守和情感,并不會在這組作品畫上句號,我會繼續我的西湖創作。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2日 1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