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李公子 友情提示:文章篇幅稍長,值得耐心閱讀。 一、不同類型的自媒體走向何方 自媒體即將開始分流 任何新生商業形態的繁榮,必定是對新型消費需求的規模化滿足,而自媒體的大發展,本質上就是滿足時間碎片化場景里的即時性信息需求。 從2014年至今,大部分自媒體在做一件什么事情?用新聞資訊類信息填充大眾的無聊時間。2017年開始,短視頻熱度上升,但就目前看來,絕大部分還處在填充無聊時間這條線上。但這條線已經過度擁擠,如果碎片化場景的趨勢不變,必定會出現一條新的分流線:滿足“即時性學習需求”的自媒體。 這對眾多干貨原創自媒體來說,是非常利好的走勢。 (參照上圖)填充無聊時間的信息,可歸為資訊類輕內容;滿足即時性學習需求的信息,我把它歸為干貨類內容;兩條線大體會呈現如下走向: (1)資訊類輕內容 特點:熱點回應速度+高頻次+批量生產。 獨行俠類自媒體不可能是組織型自媒體的對手,即便偶然有爆文、高流量視頻,可持續性也會比較差。 優秀的組織型自媒體會通過特色資訊脫穎而出,成為平臺流量的金字塔頂層,相當于平臺的戰略合作伙伴,除了流量變現的錢以外,他們還會聯合開展其他業務賺錢。當然,走同樣路線的小型搬運工未來堪憂,隨著平臺的限制和優質原創的擠壓,空間會越來越小。 而堅持資訊類輕內容的獨行俠,唯一可行的路子就是走個性評論路線。說白了,你做的不再是新聞資訊,而是提供獨特視角的評論,熱點資訊本身對獨行俠沒有價值,但是對熱點的個性評論可以帶來品牌累積,只有品牌累積才是獨行俠的出路。——堅持原創刷流量的同學們,請認真考慮我的分析。 (2)干貨類重內容 從目前看,資訊流量還是各平臺的主要利益來源,新商業模式尚在醞釀過程中,所以表面看平臺對重內容比較淡漠,但改變一定會發生。所需要觀察的,就是哪個平臺會率先改變自己:今日頭條?企鵝?UC?一點?有原創干貨本領的同學們,一定要睜大眼睛盯緊了。 我所談及的干貨類內容不只是開個專欄,那么粗糙的事門戶網站時代就有了。平臺極有可能發生的改變,就是圍繞三類干貨內容提供方打造商業模式:無形產品創作者(深度干貨+重度搬運)、有形產品創作者(比如圍繞電商+內容升級)、非創作型組織(本質上是小平臺)。 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最容易出現?極有可能是平臺對重內容的服務程度加深、服務緯度擴大。比如: 無形產品創作者,原來需要自己開發資源、組織粉絲授課或者提供解決方案,今后這些工作全部由平臺完成,創作者只需要提供內容即可;又或者,原來有形產品創作者,既需要自己創作內容,又需要管理進貨賣貨,平臺可以為優秀的創作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更純粹的分工合作,也許會最先出現。(與平臺給部分頂層創作者投資不同,新商業模式應該更具規模效應) 二、自媒體不同發展階段的關鍵動作 1、原始積累階段 實現原始積累有一件事最重要:實現“平臺-粉絲-屬性”的高度契合。 首先要和平臺契合,今日頭條、企鵝號、UC、一點、網易…..它們之間的差異必須考慮好,你的文章可能并非適合全部平臺,雖說平臺允許一稿多投,但實際上首發不首發差別還是很大的,很有必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投放組合模式。 自身屬性、粉絲定位,這個很好理解。比如李論姿勢就是職業提供品牌營銷服務的,正式發布的文章屬性一定是品牌營銷領域的干貨,這類文章不會所有人都喜歡看,閱讀量肯定比不上娛樂新聞,但我不在乎,只要有這方面需求的同學們看到了、點贊了、收藏了、轉發了,我就會很滿足。 2、實現自給自足階段 這階段最難跨越,有點類似于中產陷阱,看似粉絲量不少,但問題是怎樣實現自給自足——不管再怎么有情懷,人總是要養家糊口的。 此時的關鍵還在于前期積累的粉絲質量,互粉的路子可能有助于我們過新手期,但對于第二階段的幫助不會太大。能夠自給自足,收益無非來自于三方面:流量、補貼,以及延展收益。 那些靠資訊流量賺錢的我們暫且不論,只說每天辛苦原創的作者們,如果粉絲對你的內容沒有強需求,關注了以后根本不會去看你的作品,粉絲對流量的貢獻恐怕很小,而且粉絲閱讀比例太低,恐怕還會影響原創補貼;至于延展收益就更難了,比如你想開個培訓課,想給人提供一些解決方案,或者想做內容收費、想賣產品,粉絲對你完全沒有信任,變現目標又怎么可能實現呢? 我們需要互粉,同時更需要思考清楚,自身到底滿足了讀者什么樣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否存在變現的可能?除了流量和補貼以外,可延展的空間在哪里? 3、商業模式成型階段 走到這一步,就算到了豐收的季節了。 不論你在原始積累階段是不是獨行俠,所有成功的自媒體都會走向組織形態,也許是三五個人的工作室,也許是幾十幾百人的公司。可能繼續保持獨立性,也可能得到投資或者被收購,不管怎樣,走向成功的自媒體一定會延展出商業模式:比如羅振宇,搞收費社群+賣書+APP等;比如陳翔六點半,延伸出網絡劇,向影視發展;比如李論姿勢,一直在給企業賣方案。 自媒體的內容創作,實際上是對未來的引子,流量費和原創補貼是第一步,品牌影響力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圍繞品牌影響力打造商業模式,歸根結底,自媒體要靠商業模式來賺錢。所以,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這個問題在自媒體運營的初期就需要思考。 三、跟上自媒體平臺的成長走向 記得馬云曾說過,大家都看到的機會不是機會,未來會發生的機會才是機會。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不要只看它現在和以前,還要對未來有所判斷。我發現很多獨行俠自媒體在跟風刷流量,覺得很有必要提醒大家,這不僅是在拿雞蛋碰石頭,還會讓你丟掉真正的機會。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跡可循,自媒體平臺的發展走向再清晰不過了,起步期、青春期、成熟期,現在正處于中間的青春期。 平臺起步期什么特點?從零開始,“連接”大于一切。比如前兩年的今日頭條,智能算法只是個工具,快速連接規模用戶和規模內容是本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放棄對高質量內容的要求。看以前頭條的內容質量,再對比現在的提升幅度,差距非常明顯,原來何曾對搬運工有過什么嚴厲的限制,現在呢? 當平臺進入青春期,由于規模已經足夠,平臺內心必定出現分化。何謂分化?當然是對內容類別的青睞。當平臺需要快速壯大規模,就必須強調資訊類流量。當平臺需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升級閱讀人群的段位,必須提高閱讀人群的黏性,而輕內容是速朽、低黏性、質量參差不好掌握的,所以平臺必定要為重內容開辟空間。企鵝、UC、一點等,目前的傾向性還不夠明顯。今日頭條張一鳴的態度比較明確:“頭條號的夢想是致力于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中文創作平臺”,并且希望未來能把“中文”兩字去掉。——看到了吧,不是資訊,不是新聞,是創作平臺,概念內涵完全不同。 機會之所以是機會,正因為現在我們放眼望去,全都是輕內容的汪洋大海,有船隊的可以去沖浪,沒船隊的不妨關注重內容。2017年將是自媒體內容從輕轉重的起點,成熟期的自媒體平臺,一定是快與慢、輕與重、廣與細各占半邊天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至少需要五年到八年,所以自媒體創作者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敬請關注李論姿勢下期內容,希望各位讀者點贊支持、轉發分享,或者在文章下方提出自身運營疑惑,李論姿勢會綜合大家的問題在后續文章中給予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