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紫砂壺史 及經典款型 文 | 紫砂中華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椤暗踝?,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般摗睆慕饘倨髅笞優樘掌鳎钤缫娪诒彼未髮W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最終改成石瓢,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老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陳曼生與朱石梅分別在其參與的石銚壺銘文: '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梅花一瓢,東閣招邀'。 由于歷代制作石瓢壺的名家非常多,于是在傳承的過程中便以具有代表意義的名家名字來作為紫砂壺款式名稱,如典型代表有楊彭年、陳曼生、瞿子冶、朱石梅、王東石、顧景舟等人。 曼生石瓢 子冶石瓢 石梅石瓢 景舟石瓢 楊彭年與陳鴻壽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樸茂祥和;與瞿應紹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剛勁明快;與朱堅合作虛蓋的“石梅石瓢”,渾厚高古。 顧景舟的“景舟石瓢”,強化渾圓之身,蓬勃沉雄。 石瓢的整體共性是:石瓢壺以三足立身,即底置三足、身碓形、蓋橋鈕。 而在從古自今的創作演變中,藝師會以個人的審美角度改良創新,如石瓢有圈把、提梁之別;由當代實力派藝師馬璟輝改創的納瓢等作品。在石瓢紫砂壺類最具代表的兩款壺型即: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下面就這兩款石瓢為大家祥細介紹。
子冶石瓢壺與景舟石瓢壺對比 壺身對比 子冶石瓢:壺身是較為明顯硬朗的三角形形體,底部和腹部線條比較平滑,壺口較小,比較秀氣。 景舟石瓢:線條比較飽滿,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連成較為圓滑的圓錐體,壺口較大,降低了總體重心,產生一種橫向感覺。 共同點:三角形要運用得當,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所有的部件都將圍繞這個三角形形體展開。 壺把對比 子冶石瓢的把形是較為明確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較張揚。
景舟石瓢的把形三角形比較弱化,相對粗大一點,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點:壺把要與嘴對稱,把內外都是和順流利的三角形線條,把頭與壺體結合與嘴相同,自然流暢。(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適。 壺嘴對比 子冶石瓢的壺嘴細長。 景舟石瓢的壺嘴粗大。 共同點:都是直筒暗嘴,我們稱之為“鋼管嘴”,形象的說就像一段剪下的鋼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視覺上看起來似有些喇叭形,這是視角的錯覺。長短、粗細的比例恰當,嘴的角度恰到好處,面要平整,內孔要圓,嘴內徑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這樣出水沖力有勁。 壺底對比 子冶石瓢的壺底比較平坦,但不能內凹,圓形三足是暗接的,過度要和順流暢。 景舟石瓢的壺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共同點:底部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要求勻稱不偏,使整體統一,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
鈕蓋對比 子冶石瓢的壺蓋比較厚實,鈕為彎管形,與蓋的交接處是暗接。 景舟石瓢的壺蓋較薄,蓋邊圓潤,鈕為散開的三角形大鈕,更具圓弧感,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 共同點:蓋上橋梁的鈕是最關鍵之處,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鈕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需耐心才能達成。鈕的內孔是三分之二個橢圓,鈕的外形呈三角形,和壺身一致保持連貫,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基本幾何體型。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整體器型概括是:子冶石瓢“精瘦干練”,景舟石瓢“飽滿豐圓”。兩者環肥燕瘦皆成經典,深受大眾喜愛。 景舟石瓢 合創五尊 一段海上文人與一代宗師顧景舟之間的一段傳奇故事,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標桿性的一次文人壺杰作。| 祥情了解請點鏈接 五壺圖 戴相明先生舊藏 唐云先生舊藏 江寒汀先生舊藏 吳湖帆先生舊藏 顧景舟先生家藏 李寒勇 大滿瓢 李寒勇(石陶刻)· 摹古子冶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中華〔中國 · 宜興〕 投稿 微信 電詢 1515 2222 038 Zi Yi Lian Me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