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系列 | 情感婚姻 | 情緒管理 | 心理測試
我是一個對抗性思維者,這是我找楊老師做心智提高訓練課時確認的。 知道的那一刻,很震驚,因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只知道自己有抑郁癥狀,沒有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思維模式,但也很慶幸,這個問題被發現了、還不算太遲,起碼阻斷了繼續加重病情或者惡化成躁郁癥影響我今后的人生。 話變得越來越多(靈感一來可以不斷地說說說)、思維跳躍、語速極快、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易喜易怒、容易沖動,整個情緒像心電圖一樣大起大落,躁狂癥的這些特征我都有,我甚至懷疑自己已經是一個躁狂癥患者。 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這樣?大學?高中?或是更早的初中? 起始時間無從考究,但是工作以后,特別是近一兩年,感覺手頭的這份工作快把我逼瘋了,上述癥狀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楊老師說這些問題和我自己過于強烈的控制欲有關系,期望什么都如自己所愿。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烈的控制欲? 和原生家庭有關系。 我的父母是中國很普通的一對父母,按照傳統觀點來看,他們都是好父母,把從小體弱多病的我拉扯大,供我上大學,教育我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希望我健康幸福快樂。 但從科學育兒的角度來說,他們和很大一部分中國父母一樣,是不合格的父母。 我的父母情商不高,母親就是一個有對抗思維的人,母親的對抗情緒,根據外婆曾經給我講母親幼時的事情,推測母親的對抗思維是在幼年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之后逐步定型。 之后被年幼的我模仿,我就這樣有了對抗思維。 父親是一個有工作能力品格正直的人,但認死理,所以在職場很吃虧,得不到任何的提拔重用,職場里失去了權力,就在要家里補回來,所以父親在家里采取的是專制教育。 這種專制不是父親故意為之,而是一種無意識的體現,年幼的我遵循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人性本能,一定會頂嘴或者是做出其他與他的期望相反的表現,當時看來是叛逆,其實就是對抗! 楊老師說過一句話。 “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缺陷的放大版。 ” 今日的我之所以對抗情緒如此嚴重,一是因為幼年對母親的模仿,二是因為父親的專制教育。 原生家庭的雙重傷害,讓我變成一個有嚴重對抗思維的人,這幾年職場的不如意,只是引爆我對抗情緒的一根導火索。 但我不怨我的父母,因為在大時代小人物的背景下,他們也是受害者,相反,我很感激他們讓我衣食無憂地長大,讓我接受高等教育,從而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父母年邁,我無力讓他們改變,但我可以改變自己。 因為從小的專制教育,我特別渴望平等、自由,所以控制欲要比一般人強烈。在我曾經的認知里,認為對抗能夠讓我更好地滿足自己的控制欲,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控制欲越強,對抗情緒越嚴重。 但這樣的認知模式卻大錯特錯!對抗只會引發對抗,對抗會讓周圍的人產生反感,進而產生厭惡感,之后就被作為一個異類被排斥,由此引發惡性循環,不斷地對抗,不斷地人際關系緊張,不斷地被排斥,然后不斷地讓自己過得不好。 見楊老師之前,我自信的認為經過上次老師的微笑輔導,我的對抗情緒已經好了一大半,后來見到老師,才知道微笑只是開始,我的對抗情緒依舊嚴重,它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無時無刻不出現在我的工作、生活當中。 善與美 經過老師這次的輔導,原本頑固的對抗認知開始瓦解,形成了新的不對抗認知,所以現在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對抗!不要對抗!不要對抗!(重要的事情提醒三遍) 躁狂和對抗存在著蝴蝶效應,因為控制欲不滿足,出現對抗,因為對抗引發了種種讓我難過的惡果,然后躁狂。 對于躁狂,老師也給出了系統的建議,需要我自己今后多加練習克服。一周又過去了,現在的我已經越來越喜歡平靜的情緒狀態,對抗越來越少,與同事的關系也越來越和諧。希望自己能繼續保持下去!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和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不是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 | 梁嘉怡 作者 | 匿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