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者:老軍醫 滯頤又名流涎不收。其名出《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滯頤候》:“滯頤之病,是 小兒多涎唾,流出漬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滯頤多由脾臟虛冷,或脾胃熱,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兒經常不自覺地口中溢出涎液 為主要表現的不固類疾病。 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也。脾之液為涎,由脾胃虛寒,不能收攝耳。治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凡作渴飲冷者,屬實熱,宜瀉胃火。作渴飲湯者,屬虛熱,宜補中氣。若脾經實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者,用牛黃清心丸。脾經虛熱,而廉泉不能統攝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液流出者,用瀉黃散;虛熱用五味異功散。大便秘結,用清涼飲。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食積內熱,用大安丸。
[診斷依據] 1.多見于3歲以內的小兒。 2.唾液增多,不斷流涎,浸漬于兩頤及胸前,不僅衣服被浸潤而常濕,且口腔周圍發生粟樣紅疹及糜爛。 3.全身狀況均屬佳良。 [鑒別診斷] (小兒)口瘡、(小兒)口糜、燕口瘡:為口頰、舌邊、上腭、齒齦等處或口角發生潰瘍、糜爛為特征,非流涎浸漬,可伴有發熱等癥。 [辨證論治] 1.脾胃積熱證:流涎稠粘,頤膚紅赤、痛癢,口角赤爛,面赤唇紅,啼聲響亮,口渴引飲,大便穢臭或燥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數,指紋色紫。清脾泄熱。 2.脾胃虛寒證:涎液清稀,多如漏水,頤膚濕爛作癢,面白唇淡,四肢不溫,啼聲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指紋色淡紅。燥濕運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