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吳谷人聯 吳 鼒 仕隱追隨,頹景相憐如一日; 簡 注 吳谷人(1746—1816),名錫麒,字圣征,號谷人。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執掌揚州書院。病卒于揚州梅花書院。吳鼒(zi,資)曾師事吳谷人,兩人交誼很深。吳鼒(1755—1821),字及之,一字山尊,號抑庵,清安徽全椒人。嘉慶進士。官侍講學士。有《夕葵書屋集》等。仕隱:作官和退隱。頹景:指蒼涼的景況。名山:此指逝者的有詩文集《有正味齋集》。聯語記敘追隨往事,述說師生深情,悲悼惋惜,纏綿委婉,沉痛感人。 塵封記憶簡析 仕隱追隨,頹景相憐如一日; 清人的挽聯,大多寫得至情至性,雖幾百年過去,攬卷亦為嘆息。 挽聯的文字內容,一般來說要包括與逝者的生平關系,親疏立場。要對逝者的平生事跡作出大致的概括,功績可以適當拔高,這個人講死者為大,不要過分就好,過猶不及。對逝者的一些不足之處,或是避而不談,或是輕描淡寫。通常不會太過深究。(當然,一些民憤極大的人不在此列。然后在追述的基礎上,引申出哀挽之意。 通常親疏關系,會通對過雙方的血脈親情,生活片段的追思,引發出哀挽之意。 同僚,幕蜀,文學同道的關系,就會通過對逝者政績的追思,文學的地位,之間的政治文化交流等一些列事情的追述,給予逝者恰當公允的評價,然后引申出哀挽之意。 還有一些文學不同流派,政治上不同立場的關系,也會做出一些求同存異的定位,或者干脆用一些事例證明個人情感不因為政治學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具體到這一副對聯,徒弟挽老師。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系。在關系而言,師徒如父子,所以這是親人之間的關系。但是,學生又是師父的道統傳人,這又是一種學術上的關系。 所以這副挽聯在關系的處理上,就會更加復雜一些。 我們來看對聯: 仕隱追隨,頹景相憐如一日; 只有這樣,把雙方的關系渲染到極致,才能更加對比出下聯的哀挽之情。 下聯的起句“師生骨肉”,就是對師徒父子這種關系的明確闡明。在作者而言,師徒是父子骨肉的關系,但是師徒畢竟不是真正的父子。 什么叫作“附千秋”呢?就是永遠的追隨。如果是真正的父子,那么兒子死了以后就可以埋在父親的墳前,千秋萬代。可是師徒是沒有這種待遇的。所以作者找到了另一個能夠追隨千秋的辦法“名山”。作者是用這句話表達了自己作為老師學術傳人,追隨老師學術思想,并發揚光大的決心。 而名山兩個字,同時也是對老師一生學術地位學術成就的肯定。 整聯用語樸素,感情真摯,讓人不忍卒讀。 完 聲明:該資料節選自四海楹聯講堂講義,如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
|
來自: 雨雪霏霏vwngx3 > 《專題(二十六)聯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