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醫學百科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叫壺腹嵴頂耳石癥,俗稱耳石癥,是一種陣發性、由頭位變動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暫的發作性眩暈,是最常見的前庭疾病。多見于40-60歲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耳石癥的病因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脫落有關。由于頭部外傷、或者年老局部結構退化,耳石器內的耳石從原來的位置上脫落,移位到了別的平衡結構內,頭位變動時,引起眩暈的癥狀。
耳石癥的診斷完全依據于典型的臨床表現和Dix-Hallpike測試結果陽性。 Dix-Hallpike測試:患者坐于檢查臺上,在檢查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并向一側偏45度,PC-BPPV者,頭轉向患側時經數秒潛伏期后出現短暫眩暈和垂直旋轉性眼震,反復試驗有疲勞性。 當然以上最典型的臨床表現,也有的作者這樣描述:某一頭位誘發的短暫(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突發性眩暈和眼震,病程為數小時或數天。從頭位到位置眩暈發作和眼震出現有數秒鐘的潛伏期。可伴有惡心、嘔吐,但一般無聽力障礙和耳鳴。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緩解期可無任何不適。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反復發作與頸部運動有關,眩暈可伴有耳鳴、耳痛、頭痛、視覺癥狀、頸神經根受壓的癥狀和體征,少數病人發作時出現意識障礙。前庭功能、頸椎X線, TCD檢查可發現頸椎病變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多發生于老年人,因前庭系統供血不足所致。眩暈可伴有耳鳴、耳聾、視覺癥狀、肢體麻痹、構音困難。CT、MRI、TCD檢查可發現腦供血不足等異常。 BPPV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康復訓練法、復位手法及手術治療。許多學者推薦復位手法。 A 讓患者縱行坐在床上,檢查者扶頭,頭轉向患耳45°,背后放置一個枕頭以便仰臥時墊肩。 B 快速躺下,墊肩,伸頸,頭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頭后仰45°,至少保持這種位置達30秒以上,直至眩暈消失。 C 將頭逐漸轉正,繼續向對側轉45°,保持頭位30秒以上。在這個位置時,切記不要把患者的頭部后垂過低,否則,容易造成耳石脫落到上半規管內。 D-F 頭與軀干同時向健側轉90°,維持此位置30秒以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頭位的旋轉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頭過高,否則,可能造成水平半規管的位置過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質量下沉到水平半規管內。 G 頭轉向正前方,讓患者慢慢坐起,呈頭直位。 復位方法使耳石復位的簡略圖 復位方法的俯視圖 耳石復位變位過程的頭旋轉角度 在執行變位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每個步驟的頭部所處的位置,特別是旋轉的角度,這決定著是否將患者的責任半規管(即后半規管)放置在最利于耳石沉降的位置,為下一步驟的操作奠定基礎。同時,準確的頭位不僅保證了耳石沿著我們預想的方向沉降,也使得誤入其它半規管繼發形成另外類型的BPPV的可能性減小到更低的限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