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不管對電影,還是書來說。無數的它們被生產出來,被消費,被消遣,或許被銘記,或許被遺棄。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這仍然不能阻擋我們樂此不疲的一本書接著一本書地讀,一部電影接著一部電影地看。尤其是當電影中的人兒看起書來的時候,我們內心對它們的熱愛就像是浸滿了松油的火把一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 就算你是美國總統,也不如一本書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電影里的書就像電影導演們都喜歡在自己的電影里埋的小彩蛋一樣,比如皮克斯樂此不疲的把A113畫進動畫的背景中,再比如希區柯克有事沒事喜歡在自己的電影中露上一臉,還有老不正經的斯坦·李總是不遺余力的在漫威電影里跑個龍套,有的時候他們甚至蓋過了電影本身,對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所有看似不經意的一瞥而過的書里說不定都藏著導演或幽默,或調侃,或無關緊要卻又有著絲絲聯系的小心思。 又或者主角們看的書其實跟劇情,跟角色,跟導演審美都沒什么關系呢,說不定是隨手就抓了一本書來充個道具趁手呢? 也有可能吧。 伴著書香的愛情 巖井俊二《情書》男生藤井樹手捧《追憶似水年華》倚立窗邊 咦,窗邊為什么有一個翩翩少年,手中還拿著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得津津有味。去搭個訕吧,說不定會收獲一個同名同姓又兩廂情愿的暗戀情緣。且不說十幾歲的年紀看《追憶似水年華》有沒有裝逼之嫌(不知道巖井俊二本人到底有沒有讀完這套超級大部頭,高曉松可是號稱在蹲監獄的時候才總算靜下心來讀完《追憶》),單是靠在窗邊,沐浴日光與白色窗簾布里的螨蟲味道,就已經能秒殺一眾迷妹了,不管你有沒有看普魯斯特。前提當然是你要有一張柏原崇一樣的臉,不然的話還是用書來遮遮丑吧。 史蒂芬·戴德利《朗讀者》 像《情書》這樣的愛情實在是求之不得,但是或許還有其他方式陷入一段愛情,比如讀書?最起碼《朗讀者》里的Michael靠著讀書就收獲了Hanna的芳心。從《荷馬史詩》到《奧德賽》,從《戰爭與和平》到《帶小狗的女人》,兩個人的愛情從肉體的碰撞變成了靈魂的交流,不識字又怎樣,Hanna的聽書品味可著實不低。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李狗嗨”的編劇古澤良太16年作品《約會~戀愛究竟是什么呢~》 讀書也不行嗎?來段詩朗誦吧。作為一個死宅,終于有谷口巧來為我們正名了!看那么多書,看那么多電影有什么用?誰說要有用了,我們就是立志要做“高等游民”!最起碼在初次約會緊張的時候我可以大聲喊出寺山修司的“感到悲傷的時候,去看大海;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去看大海。”而不僅僅是絞手指搓衣角,你看,對方一下就記住你了不是嗎? 《喜劇之王》里面周星馳拿著《演員的自我修養》不離手 找個愛看書的男生總是不會錯的,看的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又有什么關系。不過如果真的遇到了愛看這本書的人你可要小心了,你也可能會哭的像柳飄飄一樣。 湯姆·福特《單身男子》 你和你愛的人雙雙癱在沙發上,他捧著一本《變形記》,你翻著《蒂凡尼的早餐》,兩個人雖然沒有只言片語,但是簡單的幾個眼神交流就已經能說明一切。誰不希望能夠擁有這種默契合拍的伴侶?可是真正擁有這種感情的人卻屈指可數,至于原因……或許你只是少一本《變形記》? 怪小孩的成長 201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西葫蘆的生活》 會看《變形記》的可不是只有中年大叔而已,還有家庭破碎的孤苦小孩。比起失手殺了自己的單親媽媽這件事,親眼目睹自己爸爸殺了媽媽的全過程顯然更慘一些。可是誰的成長過程中還沒點破事啊,比慘你就輸了,一群天真可愛的孩童們可是不會就這么輕易被生活打垮,畢竟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看看《變形記》,想想格里高爾:我也還沒有那么慘嘛。 《黑天》中毗濕奴的口中蘊藏宇宙萬物 可是誰知道呢,說不定長大之后真的就變魔幻現實了呢?派從《黑天》看到《神秘島》,從《地下室手記》看到《局外人》,從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看到奇幻迷離的神秘島嶼,從“人的存在即是荒謬的”看到最后仿佛置身事外的疏離感,除了派,誰知其中孰真孰假,而誰又能說,真的就不能是假的,假的就不能是真的呢? 英劇《皮囊》 既然生活如此虛無,那不如就在其中放浪形骸,蹲在馬桶上的時候讀著薩特《惡心》的Tony深知這一點。“你甚至無法想這一切是從哪里來的,怎么會存在一個世界,而不是虛無。這毫無道理。前前、后后,無處沒有世界。而在世界之前卻什么也沒有。什么也沒有。不曾有過它不存在的時刻。這一點著實令我氣惱,因為這個流動的幼體,它沒有任何理由存在,但它又不可能不存在。”所以Tony不依靠這個虛無的世界來賦予自己本質,而是在酒精,毒品和性愛中追求最高的自由。 書是我的信仰 賈木許《唯愛永生》女主Eve 如果你長生不死,成為永恒之人,你用什么來打發時間?Eve顯然是看書,就算是跨越大洋去探訪男友,她的行李之中也基本上都是書:《巴斯奇亞作品集》,《金閣寺》,《變形記》,《堂吉訶德》,《伊斯坦布爾雜種》,《達洛維夫人》……應有盡有,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圖書館。至于在丹吉爾到底特律漫長的飛機上旅程上,還有什么能比一本《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更愜意?就算孤身一人,書也能陪我走完下一個千年。 特呂弗的第一部彩色長片,根據雷·布烈伯里同名小說改編的《華氏451度》 可是如果是在一個書是違禁品的世界呢?《華氏451度》就塑造了這么一個“焚書坑儒”的世界:讀書即是犯罪,所有書都要被焚燒銷毀。看書的人像地下黨一樣偷偷摸摸,焚書的人像緝毒署一樣毫不留情:燒毀的不僅僅是《洛麗塔》而已,更是人們的私欲和幻想。在這樣一個另類的反烏托邦世界里,就連身負焚書大任的消防員Guy最終也難以忍受無書可讀的折磨,想要攜手女主逃入一個有書可讀的理想世界。 弗蘭克·達拉邦特《肖申克的救贖》 還有信仰之書:《圣經》。安迪并不是真的是一個教徒,他的信仰是“希望”,但是《圣經》仍然可以作為信仰的載體,比如藏匿逃跑工具。或許看書并不是必要的,但是有一本書還是很必要的,不然你藏個錘子啊! 咳咳 下面換上講大事專用字體 圖書市場不景氣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就算導演們這么給圖書面子死命追捧 還是改變不了 搶選題搶到爆肝吐血還是失之交臂 大手筆首引過萬的書也只能拿來碼堆 …… 輕微抑郁的編輯們怎么辦! 難道只能深夜獨自薅頭發! 書桑和編輯部的老伙計們一合計 決定給大家提供一個深夜放飛自我的平臺! 于是,由做書主辦的 插科打諢,性感可愛,包治百病的公眾號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重磅上線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