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沉水草本。根纖維狀。葉叢生,具長(zhǎng)柄,紫褐綠色,葉變化較大,卵狀橢圓形或廣披針形,長(zhǎng)約5~18厘米,寬2~12厘米,先端圓鈍至尖頭,基部楔形、圓鈍至心形,全緣。花序柄長(zhǎng);佛焰苞卵狀矩圓形,長(zhǎng)約4厘米,先端2淺裂,有波狀翅5~6條;花兩性,萼片3,矩圓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藍(lán)白色,廣倒卵形,長(zhǎng)約2.5厘米,基部具小形附屬物:雄蕊6;雌蕊3,子房下位。果實(shí)長(zhǎng)圓形,長(zhǎng)3~5毫米,先端冠以萎縮的花被,有薄翅5~6條。花期夏、秋季。 生于淡水邊及油沼中。全國(guó)各地均有分布。 《綱目》:"治癰疽,湯火灼傷,搗涂之。" 《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水腫。" 《貴陽(yáng)民間藥草》:"除濕化痰,止咳。" 治肺結(jié)核:龍舌草一兩,子母蓮五錢(qián)。燉肉吃。(《貴陽(yáng)民間藥草》) 治咳血:瓢羹菜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治熱咳浮腫:龍舌草五錢(qián),百部四錢(qián)。煎水服。(《貴陽(yáng)民間藥草》) 治便秘:瓢羹菜五錢(qián),五皮風(fēng),木通各三錢(qián)。煨水服。(《貴州草藥》) 治水腫:龍舌草、石菖蒲、通花根各五錢(qián)。煎水服。(《貴陽(yáng)民間藥草》) 治子宮脫出:瓢羹菜搗絨,調(diào)菜油敷患處。(《貴州草藥》) 治肝炎:水車(chē)前一兩二錢(qián),雞蛋一個(gè)。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治湯火傷:龍舌草三錢(qián),冰片一錢(qián)。研末,加麻油調(diào)和,外搽傷處。(《貴陽(yáng)民間藥草》) 治乳癰腫毒:龍舌草、忍冬藤,研爛,蜜和敷之。(《多能鄙事》) 多年生草本,鱗莖闊橢圓形,或近球形,外被紫褐色鱗莖皮,直徑通常1.4~4厘米。葉叢生,線形或帶形,長(zhǎng)14~30厘米,寬1~2厘米,肉質(zhì),上面青綠色,下面粉綠色,全緣。花莖在葉前抽出,實(shí)心,高約30厘米,傘形花序,有花4~6朵;苞片膜質(zhì),棕褐色,披針形;花兩性,通常紅色,或具白色邊緣,長(zhǎng)約3.5厘米,無(wú)香味;花被下有短管,上部6裂片排成2列,狹倒披針形,長(zhǎng)約4厘米,向后反卷;雄蕊6,長(zhǎng)約為花被裂片的2倍;子房下位,3室,花柱纖弱,很長(zhǎng),柱頭頭狀。蒴果背裂,種子多數(sh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地陰濕處或路邊、林緣。分布河南、陜西及華東、華南、西南各地。 全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 同屬植物紫花石蒜鱗莖中的生物堿成分與本品基本相同,另含紫花石蒜堿。 《本草圖經(jīng)》:"主敷貼腫毒。" 《綱目》:"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綱目拾遺》:"治喉風(fēng),痰核,白火丹,肺癰,煎酒服。" 《中國(guó)藥植圖鑒》:"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癥。" 《陜西中藥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癰腫。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閩東本草》:"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治痢疾。" 治痰火氣急:蟑螂花根,洗,焙干為末,糖調(diào),酒下一錢(qián)。(《綱目拾遺》) 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五分至一錢(qián),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治水腫:鮮石蒜八個(gè),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搗爛罨涌泉穴一晝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間草藥》) 治疔瘡腫毒: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治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涂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圣惠方》) 治對(duì)口初起:老鴉蒜搗爛,隔紙貼之,干則頻換。(《周益生家寶方》) 洗痔漏:老鴉蒜、鬼蓮蓬。搗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jī)?nèi)先熏,待半日湯溫,傾出洗之,三次。(《綱目拾遺》) 治產(chǎn)腸脫下:老鴉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醫(yī)得效方》) 便毒諸瘡。用石蒜搗爛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凈,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 ⑾產(chǎn)腸脫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 ⑿小兒驚風(fēng),一叫而絕。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后以燈火照灼手足心。同時(shí),用石蒜(曬干)、車(chē)前子,等分為末,水調(diào)勻貼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兒復(fù)蘇。 |
|
來(lái)自: 扶陽(yáng)研習(xí)社 > 《特色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