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民族這個稱呼,往往是被賦予在了俄羅斯人的頭上,以至于,網絡上經常流傳著俄羅斯人的驚人之舉。什么兩人逃票進入野生動物園,竟然把棕熊當成工作人員暴打一頓;亦或是俄羅斯大媽,一個人能夠扛得起一根巨大的樹木,剽悍至此,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遙想當年二戰時期,蘇聯人的剛毅堅韌,不也正是如此嗎?其實,在那個時候,蘇聯的女兵也是一支龐大的群體,她們有一個在后世看來十分奇怪的舉措,那就是打仗時候穿的不是褲子,而是裙子。 別說打仗了,普通人都知道,就算是在體育課的時候,那也是穿褲子比較方便,穿裙子都是動彈不得,生怕會有意外發生。放在二戰戰場上,卻經常能夠看到蘇聯女兵穿裙子的行為,難不成,她們已經自信到可以讓敵人幾分顏色,不方便的情況下也可以殺得德國人屁滾尿流?自然不是,蘇聯女兵固然戰斗力驚人,只是,穿裙子作戰的她們,戰斗力還是有幾分遜色的。 既如此,穿褲子不就好了嗎?事情可沒有這么簡單,即便是在思想開放的歐洲社會,女子也是不能夠穿上褲子這樣的象征男性的服裝。西方歐美國家的傳統文化中,也強調男女有別,著裝上更是如此,穿褲子的女人在當時社會人的嚴重就是另類的存在。標新立異,是讓當時許多人感到羞恥的。所以說,蘇聯女兵不能穿褲子上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 其實,這也是象征著一種女權運動,歐美女性向往和男性一樣可以穿行動方便的褲子,已經早有先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時候,圣女貞德作為法國方面的民族英雄領導者,她就是穿著褲子,奮起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時候,也在反擊著歧視女性的行為。然而,過了許久以后,女性擁有穿褲子的權利才逐漸映入人們的眼簾。 1910年,這一年是女性權力的分水嶺,一戰期間,許多傳統文化受到了沖突,對于女性的限制也就松了起來。這個時候,優雅的女性開始騎馬或是騎自行車,裙子自然多不便,于是,她們開始穿起了裙褲。這一習慣在戰亂期間得到了保留以及鞏固,因為,女性需要在戰亂期間進行各式各樣的體力勞動,所以,褲子成為她們提高效率的必備品,也就走到了時代的潮流之上。不過,這個時候大多數女性還是不敢貿然全部借鑒男性的褲子樣式,只能結合裙子樣式多加修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女性穿褲子的例子依舊不多見,大多數都是接受政府制作的工作服,這讓女性十分不悅。戰爭結束后,在美國興起了牛仔褲的潮流,還有年輕模特帶領時代前進,一種專門為女性設計而成的牛仔褲成為大街小巷的女性喜愛之物。慢慢地,女子穿褲子的文化也就生根發芽,從此茁壯成長了。 還是那句話“婦女能頂半邊天”,別再大男子主義了,這些蘇聯女兵就算是穿著裙子,也照樣能夠打的德國人四處逃竄,穿褲子的許多男性們,你們可以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