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現代病”,肯定和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卻也為人們帶來“十大現代病”——選擇困難癥、強迫癥、拖延癥、備胎綜合征、飯前拍照強迫癥、外賣很快就到妄想癥、重度手機依賴癥、WIFI依賴癥、起床困難癥和一廂情愿癥,而其中又以“拖延癥”最為普遍和典型。“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這是否也成為你的口頭禪?
文/圖 記者黃嵐
“明天”總是“最忙的一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勞動分工細化和社會節奏加快,拖延癥人群越來越大。在西班牙諺語中,“明天”諷刺地被認為是“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因為我們總將太多的事情,都積壓和寄望在“明天”。
做事拖拉或懶得去做,叫做拖延;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則成為一種病態行為。早在20世紀末,拖延癥就已正式成為病癥。相對于“有壓力才有動力”的“積極拖延”,大多數人會因為焦慮和逃避控制,產生“消極拖延”的心理行為。不久前有心理學和生物學的研究發現,拖延有可能是受到大腦機制的影響,因為習慣就是一起協作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系,阻止我們形成“習慣”的罪魁禍首,就是“習慣”本身。其實,拖延癥的人并非懶惰或責任心不足,如果不考慮較難干預的生物學因素,“拖延”的最大問題還得歸因于心理。
就此話題,我們采訪了廣州大學心理學講師劉百里,他告訴記者,糟糕的自我管理是導致拖延行為出現的重要因素。拖延是自我管理的缺乏,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長時間和行為的管理,他們不是按事件的輕重緩急來決定做事的順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則、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結果造成對重要或緊急任務的拖延。“‘管不好’自己的人,常常會推遲任務的開始,即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擾,而頻繁地出現中斷該任務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并且不斷推遲任務的繼續?!?
拖延是自我保護的“鴕鳥政策”
人格特質與“拖延”存在一定關系,有研究表明,拖延與自尊之間呈現出中度負相關,神經質和特質焦慮與拖延中度相關,而悲觀與拖延之間則呈現出較低的相關。很多人把拖延當作一種回避失敗的策略,是為了逃避任務失敗后的風險,以及來自他人和社會可能的批評。把拖延當成一種暫時的自我價值保護手段,是現代人最常用的“鴕鳥政策”。
曾有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拖延的人易沖動,因為兩種性格是受同一種遺傳基因影響的,拖延癥可能是沖動的演化副產物。劉百里老師告訴記者,沖動一般是指神經受到刺激引起的興奮性反應,從心理學上來講,這是人的防御功能,多受潛意識支配,為的是減輕內在壓力。沖動的人往往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從而導致了拖延行為。所以除了內部因素之外,“拖延”還會受到“外力”的影響。
打個比方,如果母親的教養方式較為專斷,孩子就會產生相應的拖延行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來調節的。研究發現,拖延與“淡漠的家庭關系和充滿沖突的社會關系”有關。劉百里老師補充說,“此外,任務的性質和外部環境變量也是造成拖延的外因,對于相對遙遠的目標,我們往往會對遙遠的可能獲得的獎勵打折扣,不愿過早付出努力。簡單來說,就是‘時間愈充裕,人們越容易拖延’?!?
“心理暗示”和“自我獎懲”有利于治療拖延
雖然說,意志力也如肌肉一般,可以越鍛煉越強壯,但眾所周知,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并沒有永不衰竭的意志力去執行理性的規劃。雖然說,訓練多了,意志力會增強,但我們一定要清楚意志力的“自我損耗”現象。解決拖延問題就如減肥一樣,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經常使用“心理暗示”,對于治療拖延癥會有一定作用。
劉百里告訴記者,拖延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它涉及到知、 情、 行的交互作用,想要消除拖延,首先要改變個人的不良認知?!霸谌粘I钪?,我們不妨運用積極暗示、認知等心理療法,改變自己對計劃和任務的看法。譬如說,放棄你想要追求的完美主義,消除對任務的厭惡之心,改變對自身能力的錯誤評估。”劉百里老師說,“愉快事件記錄和感激訓練可以增強積極情緒,我們可以采用音樂放松、體育鍛煉、哭訴宣泄、親友聊天等方式排解壓力,通過轉換心情來減少因負性情緒導致的拖延行為?!?
如果你發現單憑個人力量很難打敗“拖延”,那么不妨尋求外界的幫助,用“干預”的力量來強壯自己的決心。劉百里建議,我們可以接受一些行為技巧的訓練,例如學會設置合理目標,培養自己的時間分配能力,將事情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此外,我們還可以進行自我監控,通過撰寫日志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記錄,發現自己拖延的時間和原因,總結經驗?!皩W會積極自我暗示和自我獎懲,對促進我們的自我監督很重要。”
“有條理的拖延”也有積極作用
對于拖延癥,并非只有“嫌棄”的聲音。任何人都能完成若干數量的工作,只要這工作不需要在眼下立刻動手去做,這種做法被稱為“有成效的拖延癥”,該術語是由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提出來的。他曾在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羅列了幾十種應對拖延的戰術,而“有成效的拖延”就是他個人最喜歡的一種。
這種戰術,基于17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出的一種有趣的“自制法則”——利用一種情感來擊敗另一種情感,使情緒互制互克,猶如以獸獵獸。從某些方面看,積極拖延也是如此。“長期以來,拖延一直被視為適應不良的、不健康的行為,但據近來一些研究顯示,拖延并非絕對消極、有害的,它也有積極、適應的方面?!眲倮镎f,“有研究者提出,拖延可能是管理自我情緒狀態的一種需要,當一些情境導致拖延者體驗到更多的焦慮癥狀時,控制導向的任務會促使拖延者將注意集中在積極情緒上。”
我們樂于去完成任何討厭的任務,只要這能讓我們躲避某些更糟糕的事情。以獸獵獸,將自己的每個計劃跟另一個相對比,完成這一個計劃時,就拖延另一個。如果你更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出更深思熟慮的決定,并更及時地實行,那么不妨采取“有條理的拖延”法則——讓自己感覺要完成的任務既重要又緊迫,這樣才能認可并完成重要性言過其實、而截止日期又不切實際的任務。
不得不承認,比起“今日事今日畢”的陳詞濫調,這種戰術聽來更現實、更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