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吃糖 “不可以”跑太快 “不可以”撿地上的東西 …… “不行”“不可以”是出現在寶寶成長中最多的字眼 但這三個字的危害大到你想不到! 很多媽媽看到這里會吐槽 連“不可以”都不能說,那我管孩子還能說什么? 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方式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就會明白! 文中部分觀點出自:羅靜《愛,從懂孩子開始》 看看“不可以”這三個字 是怎么一點點把孩子變平庸的 1.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主見◆ 豆豆,是個極其聽話的孩子。但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太沒主見了,問他想去哪玩,他說“聽媽媽的”,問他想吃什么,他說“聽媽媽的”,現在還小,看起來這樣的孩子很好帶,但媽媽非常擔心他長大以后太沒主見,會吃虧! 1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起來,什么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太小,不能什么事都任由孩子自己做主,比如“不可以玩土,臟!”“不可以玩水,會著涼!”“路上不可以跑,危險!”……成長中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這樣,不能那樣”。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退化”,弱勢一些的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但聽話背后犧牲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長大會過于順從、沒主見。 2.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想象力◆ 心心,喜歡畫畫,她的畫看起來很漂亮,但卻少了些孩子的天馬行空。老師說,心心畫的太陽永遠是紅色的,皮球永遠是圓的。但其他孩子有的把車轱轆畫成方的,有的把太陽畫成紫色,有的把小魚畫在天上飛,看起來充滿童真和想象力。原來,心心媽媽每次陪孩子一起畫畫的時候,都會糾正她的“錯誤”,太陽不可以是藍色的,必須是紅色的…… 起初,人類想要飛行,也許只是無稽的遐想,但后來人類制造了熱氣球、飛機,真的飛上了天。孩子們生來就富有想象的天賦。父母最該做的是不打擾、不阻礙。當孩子認真看世界的時候,請大人閉嘴,更別說“不可以”,收起想要給孩子傳授“正確”知識的沖動,想象力和知識永遠不沖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TA才會更喜歡思考,更具創造性。 3.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渴望靠近危險◆ 東東,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為此,東東媽媽嚴防死守,生怕東東因為好奇探索受傷害。東東第一次發現家中的角落有盆仙人掌,他很好奇,這個渾身長刺的東西從來沒見過,伸出手想要去摸,媽媽嚇到立馬大聲喝止:“不可以摸仙人掌,會扎破手”,很管用,東東就沒再去動。意外的是,一次媽媽在做飯,東東又好奇的去看仙人掌,結果因為太近距離觀察,孩子突然失去重心,眼球被仙人掌刺傷。 前面說過,在父母經常“不可以”的壓制下,弱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過分順從、聽話。但強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父母越阻止的事情,會做得越得勁兒。在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可以”的態度下,孩子也學會了用“不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蛘吖室庥酶改附沟氖虑槿ノP注。 4.越說“不可以”,孩子越“依賴”“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長中,如果父母習慣了任何事都告訴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這些事應該怎么做”,孩子也就習慣于事事先問父母,懶得自己去思考“可不可以”。如此,孩子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就會越來越弱。那么,想想看,我們能夠替代孩子去判斷和辨別事物多久?3年、5年、10年?還是一輩子?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保護性撞墻”媽媽們,你敢嗎?◆ 我有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小時候,我總想去摸電熨斗,媽媽總是阻止我,但有一次我問媽媽:“電熨斗是不是真的燙”。媽媽說:“你可以摸一下試試”。結果,我真的摸了,手腫了3天!再跟別人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別人都說“你媽是不是親媽呀”,其實現在想來,她是一個非常“高段位”的媽媽。 所謂“保護性撞墻”,就是在這件事的后果“可控制”的情況下,讓孩子勇于嘗試。比如對于我媽媽來說,手腫3天是她認為在控制范圍內的后果,當然我媽心比較大。沒有什么比讓孩子承擔后果,更能讓孩子長記性了。讓TA自己判斷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比你直接告訴TA,要好一萬倍! 說“不可以”的次數太多,這3個字就徹底失效!1.每天說“不可以”的次數,不要超過1次!肯定不能所有事情,都不阻止。比如“摸電門“跳窗戶”等,是肯定不能做的,必須要說“不可以”!如果我們平時總跟寶寶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這種限制性的語言就會失效。比如,一個天天發火的媽媽,遠不如平時溫柔,偶爾發一次火見效?!安豢梢浴闭f的越多,孩子越不當回事兒。但如果,我們只在最危急的時刻說出“不可以”,孩子更會感受到媽媽話語中的力量,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停止! “不可以”說的越少,說出來威力越大!2.用“可以,但是……”來替換總對孩子說“不可以”◆ 比如到午睡時間了,孩子吵著要去外面玩,與其直接否定孩子說:“不行,該睡覺了”,孩子肯定會大哭大鬧,因為自己的想法被粗暴否定。不如跟孩子說:“可以啊,出去玩特別好,但是我們先睡一小會兒,養足精神好好玩”,先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再提出一個可行方案,不是不能出去玩,是睡醒了能更好的玩,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所有需求,只要沒有人身危險,父母都可以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先順應孩子的想法,再給孩子做“排序”。讓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不讓她做,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這樣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沖突,還順便教會孩子學習等待。 3.巧用繪本立規矩,1歲后的寶寶最容易接受那些危險的事情,比如摸電門;絕對不可以做的行為,比如打人,這些必要的規矩,可以通過繪本引導孩子理解“為什么不可以”和執行“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繪本內的卡通形象、孩子氣的語言方式、鮮艷的色彩、有趣的故事情節等,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平時,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閱讀一些相關的繪本,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就會幫助孩子樹立起必要的規則意識。 ps:今天選用綠色做主題色,是希望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綠燈放行”,“紅燈禁令”越少越好!
|
|
來自: 昵稱344982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