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旗袍的制作一直都讓人覺得蒙著一層面紗, 好像老的旗袍師傅手上不用任何高科技武器, 憑借一雙手、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根手針、 就可以讓絲滑柔軟的面料變成一件有型有款的高檔旗袍。 他們用手掌做丈量工具量取旗袍的尺寸; 用剪刀裁剪出精確的輪廓; 用熨斗把一塊平整的面料進行縮漲處理 使得旗袍衣身的圖案不被破壞又可以達到收腰豐臀的效果; 用一根針埋在滾邊和夾縫之間飛針走線, 既可以保證旗袍的結實耐用又不露任何的線跡針腳。 如果說徒手丈量尺寸那確實是要看裁縫師傅的功力深淺, 這一點我更愿意相信尺子, 但不用縫紉機縫制也確實使得旗袍邊緣更加柔軟有靈性, 普及與古時候的女紅思想用手縫制的衣服更加能透出心的溫度, 也更加適合非專業愛好者的學習。 (縫制傳統旗袍的工具展示,圖片取自2010年香港“歷久常新-旗袍的變奏”展上) (摘自《中國服裝制作全書》楊成貴編著,繁體字版本) 制作傳統古法旗袍基本有以下流程: 雪紡映花 面料:透明真絲雪紡30D厚度 里料:真絲雙縐18姆米厚度 蕾絲:氨綸彈力蕾絲 扣子:扣頭為鳳眼琉璃珠 緄邊:真絲素縐緞18姆米厚度 1 整燙所用面里料及配料,使真絲面料達到穩定性。 2 依照所量取的身材,通過平面式裁剪原理裁剪出面料(或里料)輪廓。 平面式裁剪請參考《中便服縫制教材》1959年北京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3 根據裁剪好的面料(或里料)等量裁剪出對應的里料(或面料) 4 按照所量取的尺寸制作旗袍立領。 5 將旗袍側縫縫合,衣領縫合,使外輪廓定型,以便之后縫制緄邊。 6 緄邊,緄邊完成后整燙旗袍外輪廓,使之定型。 7 縫制盤扣,扣頭可以采用古代套扣的形式選用適合的玉石或金屬。 8 制作完畢,整燙收工 雪紡映花 雪紡的面料削弱了里料艷麗的圖案的輪廓,顯露出含蓄的美麗。雪紡雖然透明但垂感十足,走起路來既隨身又飄逸。 錦繡隆妝 用傳統京繡的刺繡工藝在旗袍上做邊襯的點綴,取吉祥的圖案加持旗袍主人的美滿生活。黑色本就是萬能的百搭色,即素雅又莊典,只是在邊緣處加一點點綴,整件旗袍的韻味就烘托出來了。 鄰家小妝 中式短襖相對旗袍實用性更強,四季皆宜,這款短襖采用稍厚實的提花織錦緞面料,能突顯民國文明新裝時期的倒大袖風格。小鳳仙領使得整件短襖透著靈氣。 手繪圖摘自《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由袁仄、胡月老師編著。 闊袖徐風 借鑒民國學生裝中的倒大袖的闊袖設計,袖口內側里料上裝飾上一道蕾絲花邊,用寬闊袖口對比出小臂的纖細,用蕾絲花邊凸顯出細節的嬌媚。 手繪圖摘自《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由袁仄、胡月老師編著。 銀裝素裹 大多數人都不敢嘗試銀白色,思維里定義了這種基調就會顯胖。但是,這種容易讓人產生膨脹感的顏色,同時也給了你人群中最醒目的光環,周身的珍珠光澤剛好迎合了東方美人的氣質,溫婉柔美、珠圓玉潤。 香云含情 香云紗這種面料是絕對含蓄氣質的代表,透著無以倫比的復古質感,有種能夠隱藏大雅的魅力。這種面料大多適合性格沉穩、有歷練的女子去穿著這樣才能相輔相承。 傳手藝工坊,顧名思義傳承手工藝, 傳的是手的溫度,承的是匠人情結。 以民國傳統中國服飾為主的定制服飾、講座、課程…… 組建這個工坊最大的收益并非金錢而是學習, 文明與工藝交融,情懷與現實碰撞,傳統與改良革命…… 想把它做好,做到讓每個與它接觸的人都覺得受益匪淺, 我們努力把夢想過成日子。 工坊歡迎各方資源合作,招募有共同愛好的同伴 關注傳手藝 傳統服飾相關的手藝課程、講座、旗袍定制與你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