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豫陜晉行,蒲城和韓城為重中之重,這2地就用了4天。蒲城擁有國保7處,外加省、市保N處,人文積淀深厚,密密麻麻的臥在渭北黃土地上。盡管馬不停蹄的高密度行走,但終究沒能讓我一次性一網打盡。
蒲城文廟為現在的蒲城博物館所占用,依舊有著較為完整的孔廟格局,中軸線尚有照壁、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和明倫堂,都是些明清建構。門前的六龍壁,建構華美,格式獨特,頓時讓人眼前一亮。
其建于明萬歷44年(1616年),壁高6米,長17米,主體用琉璃磚砌成。它的奇特就是2邊還有仿木質的石牌坊,枋額之間的匾額上各書有“文章祖”“帝王師”。周身精雕細琢,下有實心雕刻門,每扇門上面都刻有方孔9個,謂之“石門九眼”,這種照壁我還是第一次見。
大成殿只有殿基是明代的,原建1976年在燒國朝太祖的花圈中順帶燒毀。現在的建筑從渭南搬遷過來的,陜西最愛搞這套所謂的“異地保護”,而且樂此不疲,尤其是在韓城最為轟轟烈烈,我在韓城篇里還要敘述。
文廟陳列了大量征集過來的北周至民國的碑碣、佛像、經幢等,碑刻中有李陽冰、玉真公主、米芾、王鼎、林則徐等人的手書碑,形成了一個貫穿1400年的凝固歷史。兩側建有粗糙的東西偏廊,西廊尚可近睹,多為明清舊物。東廊則隔著柵欄遠看,并嚴禁拍攝,里面很多珍罕的唐碑,好在有長焦,一切都沒有障礙。
大周呂志本將軍墓志蓋,唐長壽3年(694年)。 王鼎墓志銘,清道光24年(1844年)。 最后一進的明倫堂前,立有很多的搜羅來的拴馬柱,和一通蓮花底座的唐代八棱經幢。明倫堂里則更是碑碣林立,是為“蒲城碑林”。正中即為國家一級文物的“高力士碑”,碑身斷裂,為2個時期發現后重新粘合的。其高4米、寬1.5米、碑文有1650字,潘炎撰、張少悌書、徐霽刻,篆額有李陽冰書寫。
高力士碑建于其死后的15年,即唐代宗大歷12年(777年),原立于神道,碑上闡述了他的一生的功績。從“唐隆政變”到“安史之亂”,作為一個太監,其用智慧間接的影響了一段政治運程,所以他也成為中國唯一的陪葬帝王陵墓的宦官。高力士沒有走入被歷史淤埋的角落,和蔡倫、鄭和等都是這個行當的杰出人才。
“大金故參知李公碑銘”,金泰和5年(1205年)。我看此碑額的文字后驚呼,原來中國漢字可以這么寫。上面的9個字由網友“心佳”考證辨識。 從唐代敬母寺遺址搬遷過來的八棱經幢 最左為圣母寺四面像碑,北周保定4年(564年)。 高力士碑,唐大歷12年(777年)。 篆額“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為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寫。 碑文片段 “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賢妃王氏墓志銘”蓋,唐天寶4年(745年)。其為正方形青石,四周線刻忍冬花紋。
小小的蒲城文廟只是個省保,蒲城博物館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收費博物館,但僻處有遺珍,含金量大,物有所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