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也稱掃墓,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上墳這個習俗在秦以前就有流傳了。上墳我們是為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悼念掃墓,上墳是我們的傳統。其意義重大。上墳是傳承,是感恩,是敬畏。什么情況下需要上墳呢?下面的話小編就來大家說。 一:春節上墳,是每個家庭很重要的習俗。上墳祭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是表示對祖宗先輩的感恩和懷念之情,又希望祖先神靈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幸福安康。 二:清明,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三:七月半(鬼節)上墳。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 四:冬至上墳。冬至掃墓,就是按照傳統習俗,每年近臨冬至的日子就應該去“上墳。上墳是一種活在世上的人對死者親人的祭奠形式,即去墓地按本地習俗方式,或者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通常上墳人需要攜帶鮮花,或攜帶紙錢、蠟燭、細香和水果糕點之類,把這些物品放在墓前,然后恭敬作揖,默然俯首,這樣算是完成對死者的祭奠。冬至上墳,活著的親人不期而遇,不邀而聚,大家一起祭奠祖先以及逝往的親情之人。 五:感覺最近事事不順的人需要上墳,當人們以孝舉來寄托哀思的同時,卻在改變著自己的命運這一點,現在知道的人卻不是很多。因為他們過得好了,才有精力在暗處幫助我們,這樣的話我們做事就會很順,發財也更容易。如果覺得自己運氣不好的,就多去上上墳吧。 六:先人的的忌日需要上墳,“忌日”過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為紀念逝者,在逝者的忌日,搞些祭祀活動以寄托一下哀思,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習慣,簡單點來說就是燒紙錢祭奠先人,同時要提醒各位的是:逝者的忌日是嚴肅的,活人們孝敬時必須是很恭敬的,也不要忘記祭拜。 七:先人每年的生日也要上墳,這天也是比較重要的祭祀日,這天我們除了帶香和紙錢等祭拜必需物品,這天我們還可以帶些先人在世時愛吃的東西以表敬意。 八:夢見先人需要錢的人需要上墳,那就給他燒點錢。這是他缺錢花。要多燒些紙錢。 九:長期沒有上墳的需要上墳,長期沒有上墳實為不孝,我們應時常前往先人的長眠處祭奠,獻上一束鮮花,獻上莊嚴的禮儀,獻上我們的誠意(紙錢不可少的),也一并獻上我們的真誠和感恩心 十:自己生日的時候也需上墳,因為祖先是我們生命的根本,猶如河流有源頭,而樹木有根系,根深則葉茂,源遠而流長,我們盡孝道,對祖先,對父母恭敬,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更加壯大,人生才能更加幸福。 十一: 一種文化長期流傳會形成一種模式,陽間的模式和陰間的模式對應。 比如,如果從來活著不知道可以給亡人燒紙活著倒水飯的人,他死了肯定不會找親人要這些。所以有些要親人給他燒。 當然風水與這個有點區別,只能說我中國人發現了這個秘密,并且應用起來。所以,我們要記得時常給先人上墳。 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祀之以禮。祭祖這一社會習俗負載了十分豐厚的精神內涵,聯系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諸多范疇,經過千百年間無數代際的傳承,已經作為一種精神和感情的遺傳基因,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推功于人,攬過于已,是人生最高的智慧,最厚的品德,最大福報的淵源。這也是人間正路孝道的起源,天經地義,也是祭祖的意義,祭祀就是懷念、紀念的意思,即常常提醒自己的孝思,不忘祖先就是不忘本。以上我說的十點都是特別重要的祭拜。大伙都記住,可別忘記去祭拜。上墳的話最好能是用奎罡漢學堂的萬元黃紙。經過升文的,不要是用一些市面上的假幣,切記切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