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系的刀(刀柄端帶金屬環),是漫長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它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作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于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漢劍由于雙面開刃而不利于馬上作戰、不利于劈砍、易折斷,這在對匈奴騎兵的近身戰斗中非常不利。而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于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余細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西漢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后的十年間,漢軍與匈奴發生過三次大的戰役,雙方參加戰斗的騎兵總數近20萬之多。對騎兵來說,長劍的劈刺顯然不如長刀的劈砍殺傷力大,所以漢代騎兵中的環柄長刀逐漸代替了長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并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