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對石鼓, 銀子萬萬五。 誰人識得破, 買盡成都府。 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與親眼見證的歷史改寫, 它們之間,只隔著一次考古發掘。 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正式啟動,3月20日,“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上宣布:考古隊在兩個多月的發掘中取得了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證明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真實性。 這是中國傳說中記載的幾處藏寶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機構科學發掘出的批量寶藏,公布的文物數量多,等級高,種類豐富,為全國重大考古發現。 張獻忠為何棄海量金銀財寶于不顧? 寶藏從埋藏到面世經歷了多少覬覦? 湍急的岷江給考古工作帶來哪些挑戰? 猛戳下方視頻 ↓↓↓, 三分鐘帶你了解“江口沉銀”的前世今生…… 大浪淘金,歷史出水而來 江口沉銀雖然是水下遺址,但岷江河道水流湍急,能見度幾乎為零,并不適合以考古隊員潛水為主的傳統水下考古方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取圍堰的方式把水排干,在圍堰內劃分發掘區域,這也是中國考古界首次在內水區域開展圍堰考古。 圍堰考古基本原理(更多介紹戳上方視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開始的彭山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在兩個多月后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過1萬件,實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據介紹,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張獻忠分封嬪妃的金冊、銀冊,以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銀錠,戒指、耳環、發簪等各類金銀首飾和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了張獻忠的金封冊,經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金封冊 部分出水文物 這是我們親眼見證被改寫的歷史。南開大學博物館館長、歷史學院副院長劉毅教授認為,歷年來中國的考古發現能直接印證歷史記載的并不多,而且這次“江口沉銀”所涉及的歷史真相曾經頗有爭議。“文獻記載是可以被懷疑的,但是不應該輕易否定。”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也給考古學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即明代以后的考古學同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過去多年的研究中,不少學者都對“張獻忠屠蜀”等相關記載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認為其因戰敗而藏寶的記載是地主文人對農民軍的污蔑。但此次彭山江口的出水文物直接佐證了清初官私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展急登岸促攻,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盡焚,士卒糜爛幾盡,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百,悉沉水底。” ——(清)彭遵泗《蜀碧》 文物出土是一項考古發掘工作,本身跟藏寶并沒有直接聯系。與國外的一些私人打撈或者商業性質的發掘不同,我國對出土文物有著嚴格的要求。劉毅介紹:“按照我國法律,地下文物一概歸國家所有,任何個人和單位沒有占有的權利。非但如此,也沒有自主發掘和打撈的權利。如果真的發現了寶藏,也應該主動向有關部門提供線索,不能私自盜掘。” 無需等待,沉銀先睹為快 今天,我們不僅能在新聞上、在視頻里、在屏幕外看到“江口沉銀”,還能在成都博物館先睹為快! 2015年,警方在云南、四川等多地對6個盜掘江口沉銀遺址的團伙骨干展開同步抓捕,到案31人,扣押“西王賞功”錢幣27個、銀錠39個、各類錢幣逾千枚、其余金銀雜件逾百個。 “永昌大元帥印”,該枚金印是當地警方破獲的“江口沉銀”盜掘案件中收繳的文物 “西王賞功”金幣 江口沉銀遺址被追繳回的被盜文物中,有一部分正在成都博物館常設展覽展出。展出文物有手掌大的元寶型銀錠,保存完好的大順通寶銅幣,以及刻有“大順”銘文的古老城磚…… 展廳 銀錠 “大順通寶”銅錢 歷史湮滅,文物卻永恒,它們構成了明末農民起義浪潮中的一個縮影,共同訴說著那段風云變幻的故事……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來源:成都博物館,每日新報 |
|
來自: 木頭1018 > 《考古 博物館 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