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體到底在扼殺還是助推音樂產業?這個問題已經被爭論得夠久。很多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到底是站在哪一個立場上。 至少從環球唱片的角度來看,流媒體幫了唱片公司的大忙。 環球唱片近日發布了 2016 年的財報。它去年 55.7 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創造了自 2006 年并入維旺迪集團的新高。 環球唱片的音樂收入由這么四塊內容構成:流媒體、實體專輯銷售、下載等數字收入、授權等其他業務。流媒體可以說是憑借一己之力拉升了業績—— 2014 年到 2016 年,環球唱片的實體專輯銷售和下載逐年減少,授權等產生的收入波動不大。流媒體收入則大幅上漲,從 2014 年的 6.5 億美元,漲到了 2016 年的 15.7 億,占音樂收入的比重也從 2014 年的 16.67% 升到了 35.44%。換句話說,環球唱片音樂的收入,去年有三成以上都是流媒體貢獻的。 2016 年,環球唱片音樂收入中流媒體的 15.7 億高過了實體專輯的 12.98 億,是公司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流媒體收入超過實體專輯銷售收入的情況。 不過你也許還記得,許多藝人曾抱怨從流媒體得到的分成太少,霉霉干脆因為不滿 Spotify 有免費模式而下架了自己的作品。 他們的抱怨不無道理,在流媒體上一首歌的播放能產生的分成無論對于唱片公司還是藝人,都是微乎其微的。各個流媒體音樂平臺的分成不盡相同,但一次播放能夠帶給唱片公司和藝人的收入都很微薄。 根據 thetrichordist 的統計,2016 年每一首歌在 Spotify 上播放一次,Spotify 就會給唱片公司 0.00437 美元,這個分成比 2014 年的 0.00521 美元還要有所減少。其他流媒體平臺因為想要爭取更多藝人作品上架,出價高于 Spotify,但總得來看,一首歌播放一次的分成還是有一種“分文不值”的感覺。 或許你已經可以想到,唱片公司仍然能夠通過流媒體賺那么多錢,在于歌曲被播放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聽音樂的人越來越多了。根據尼爾森的報告,2014 年 93% 的美國人有聽音樂的習慣,每周至少花 25 小時以上的時間在聽音樂上。人們聽歌的習慣因為科技的發展在媒介上發生了變化,從專輯轉移到了流媒體上。 這一點從 Spotify 上的用戶增長就可以體現。去年 9 月,Spotify 上光訂閱用戶就突破了 4000 萬,是 2015 年 6 月人數的兩倍。它的總用戶量已經超過 1 億。 從流媒體上最受歡迎的藝人來看,他們歌曲播放次數之多,足以帶給唱片公司和自己豐厚的收入了。 拿加拿大歌手 Drake 來舉例,他 2016 年成為了 Spotify 上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手,播放次數達到了 47 億,按照 0.00437 美元計算,擁有版權的唱片公司也可以獲得 2000 多萬美元的分成了。 既然流媒體確實能夠幫助到唱片公司賺錢,那么唱片公司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對它持著抱怨態度了。雙方合作的關鍵,是流媒體有沒有如數將費用付給版權方。 泰勒·斯威夫特 2014 年離開 Spotify 時曾說她的實際所得和 Spotify 方面的說法有很大出入。按照 Spotify 當時的說法,泰勒·斯威夫特的廠牌 Big Machine 過去一年通過 Spotify 平臺全球入賬 200 萬美元,Big Machine 的 CEO 則稱,到手的只有歌曲在國內播放產生的版權費,還不到 50 萬。 制圖:馮秀霞 題圖來自:Pixab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