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世耕 學練太極拳在經過初期的學習拳架和套路階段后,一方面要繼續反復改拳,以期作到外形準確,另一方面就要在練拳和以后推手中按照拳理拳法要求,向內里求,向內里練。結合學習拳理拳法和多年學練太極拳的體會,我認為向內里求練主要是練松、練腰兩個環節。 一、練松。松是太極拳的一項基本要求。從技擊上講,松是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引化來力和內勁產生、發放的前提。從養生上講,松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氣血流注和經絡通暢。練松的目的是消除身體中原來存在的拙力和僵勁,不除拙力和僵勁,太極拳聽勁、引化、發勁功夫就無從談起。松要作到心松和體松。心松就是練拳時思想放松,不急不躁,心靜神寧,心平氣和。體松就是從頭到腳全身肌肉和各個關節都放松。體松的主要部位是腰胯和肩。 松腰胯就是腰胯部肌肉放松,不向前挺腰,而是腰向后松鼓,同時向前收斂臀部,尾閭前送,胯根(大腿根)放松,同時雙胯雙腿外展圓襠,不要夾襠。人靠坐在椅子上腰是放松的,腰松不下來的可以用這種方法找松腰的感覺。腰是否放松對行拳有重要影響,一是松腰是下盤穩固和分清虛實的基礎,腰不松,就會下盤不穩,兩腿虛實不分。比如作弓步動作時腰挺著松不下來,胯根僵緊,就會前腿向前邁步時上身向后仰以求平衡,身體重心不是在前腳根輕輕落地后再平穩前移,而是隨邁步同時前移,前腳沉重落地。再如作分腳蹬腳各式時,腰松不下來,上身會向站立腿的一側傾斜以求平衡,分蹬腳時身體不穩。另外,向前邁步時,虛腿提起后應先走弧線跟到實腿內側,再向前弧線邁出。如直接向前邁步則腰胯不易松開。“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楊澄甫《太極拳十要》)”腰能夠正確放松時,不論作何動作,身體的上半部始終能保持豎直,也就是尾閭中正,兩腿能靈活自如,邁步輕靈如貓行,腰胯及兩腿下盤穩固,重心變化時不失沉穩。 二是松腰是感知和傳導內勁的關鍵環節。內勁的傳導有賴于全身從腳到頭頸各關節的放松,但腰是關鍵部位。只有腰胯放松了,才能感知因雙腿屈曲雙腳踏地反作用力在體內產生的由下而上傳導的內勁。如果腰胯緊繃,乃至全身肌肉緊張,關節僵硬,就不能產生內勁,更感覺不到內勁(下文還要詳細討論)。 松肩就是要沉肩墜肘,放松與肩關節相關的胸背肌肉和兩臂肌肉,不要端肩上聳。肘影響肩的松緊,肘要向下沉墜,不能外翹,翹起則肩緊。也不要夾緊兩臂,腋下兩臂與胸側部應留有約一拳的距離。行拳時松肩要注意兩點,一是兩臂平舉或上舉時肩容易上抬,要特別注意沉肩放松,而不可抬肩。比如起勢中的兩臂平舉(本文動作舉例均為楊式太極拳)、白鶴亮翅的右臂上擋、玉女穿梭的前臂上擋等動作都要注意松肩。二是手臂和身體向左右轉動時如果肩部緊而不松,意念在肩或手上,由肩帶手臂和腰轉,或由手帶肩和腰轉,就會出現肩轉的多、轉過了的情況,肩與腰胯不合。正確作法是肩部放松,由腰胯帶肩和手臂轉動,肩隨胯走,肩與胯上下相合。比如攬雀尾右朋轉捋式、攬雀尾按式轉單鞭的左攔右攔等動作,都要腰胯帶肩臂走。其實松肩比松腰胯難,你可能以為肩松了,只有練推手后才知道肩沒松下來。真正松下來時,手臂搭在別人手臂上面時是松沉,搭在下面時是松扌朋,要把松、沉、扌朋練到一起成為一股勁。 松要松透,不存在松過了的問題。不要總以為自己已經松到位了,對初學或功夫淺的人來說,一套拳中總有沒松透的部位和沒松透的時候,要做到練拳必練松,時時處處注意松。檢驗是否松透了除了看是否尾閭中正、下盤穩固、身體輕靈外,還可以看其發勁是否勁整、干脆、爆發力強。當然,楊式太極拳行拳走架速度均勻,沒有發勁動作,而是蓄而不發。但既然是太極拳,它就可以發勁。我們可以在諸如搬攔錘、撇身錘、指襠錘等沖拳動作或其它動作時作單式發勁,以檢驗是否松透。練松還要注意兩個關系,一是松與懈的區別。松不是懈,懈是頭領不起來,全身向下發散、墜落。松是全身肌肉放松,特別是腰胯以上的肌肉放松。腿部的肌肉無時不刻在支撐身體,因此腿部肌肉的放松是相對的。“松透”實際上說的是要松到位,松對不同的身體部位(如上肢或下肢)和不同的動作(如開或合)其要求程度是不同的,該松到什么程度就要松到什么程度,沒松到位就是沒松透。松的意念要使關節松開拉長,比如脊椎向兩端拉長,即頭向上虛領頂勁,尾閭向下松沉;肩、肘、腕、指關節向指端松開拉長;胯、膝、踝、趾關節也要松開拉長。這就是身備五弓的狀態(軀干一張弓,手臂和腿各兩張弓)。這種關節向外拉長,身體向外擴張、膨脹的感覺就是充滿扌朋勁的感覺。二是松與沉的關系。松與沉是相輔相成的,在松的同時,氣要下沉丹田而不能上浮,下沉則下盤扎實,上浮則上重下輕。胸要略內涵而不能挺,挺胸則氣涌胸間。手臂平舉上舉或提膝分腳蹬腳時,意念仍要下沉而不上浮。每式定式時要心靜,注意氣向下松沉,使下盤更加沉穩。 二、練腰。腰是人體中承下啟上的部位,在太極拳行拳走架中起主導作用。從技擊上講,腰運動是引化來力和發勁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從養生上講,腰運動可以帶動軀干和四肢作緩慢的有氧運動,同時牽動腹中內臟蠕動和按摩。腰運動主要是腰轉動、腰驅動和腰移動。 腰轉動就是身體轉換方向時由腰帶動軀干和肢體左右轉動(圍繞垂直軸轉動)。靈活自如的轉腰是化解對方來力的主要手段。腰轉動時腰并沒有自身單獨運動,其實是腰胯與軀干共同帶動,但意念要在腰上,不能在肩上。腰轉動中有的動作是腰帶手腳同時轉動(如單鞭轉提手上式中腰帶左臂左腿向右轉,左腳以腳跟為軸里扣),也有的動作腰主要帶上肢轉動,腳原地不動(如摟膝拗步中腰帶兩手隨腰轉分別下采與前按掌,兩腳不轉動)。有的腰帶手時手只作水平運動(如攬雀尾按式轉單鞭的左攔右攔),也有的手隨腰作空間曲線運動(如白鶴亮翅轉摟膝拗步中腰先右轉后左轉帶右手由上向下向后再向上向前轉了一圈)。不論腰帶動的動作有哪些不同,但其共同點是腰胯是主動的,四肢是被動的,要腰胯帶軀干和四肢,根節帶梢節。如果以手帶腰動則是肩沒松下來,而手動腰不動則僅是太極操。 腰驅動就是通過胸腹折疊或打開的腰屈伸(圍繞橫向水平軸胸腹作相向或相背轉動)驅動身體運動并產生、傳遞和發放內勁。腰驅動是發放內勁的主要手段。對內勁是如何產生和傳遞的,我們可以作一形象的比喻。將身體軀干和雙腿雙臂看作五張可以彎曲的彈簧板(五弓),軀干的主板厚度和彈力比其它四張板更大。雙腿雙臂的四張彈簧板分別通過胯和肩的關節鏈接在軀干的主彈簧板上,全身形成一個彈性體。當五個彈簧板在軀干主板帶動下同時彎曲時,身體就會蓄勢產生內勁。由于地面對腳的反作用力,所以內勁會向上傳遞到手,內勁的產生與傳遞幾乎是同時的。這個內勁產生的過程為合為蓄為隱。當五張彈簧板在主板帶動下同時伸展時,積聚的內勁就會瞬間傳到手上爆發,此為開為發為顯。對于內勁產生、傳遞、發放和腰的作用,《太極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在松透和去除拙力僵勁的前提下,腰腿臂屈曲就會產生內勁。就是說松生屈,松生內勁。這從起勢松腰略屈膝開始,內勁就上身了。在一套拳中,內勁應是貫穿始終,時隱時現的。內勁傳遞是通過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組關節實現的,這在傳統經典拳論中被比喻為九曲珠。腰在全身九組關節中處于中心部位,具有承下啟上牽動九曲珠的重要作用。腰驅動(腰屈伸)是腰的自主運動。在身體重心的每一次變換時,由腳踏地、腿屈伸產生的內勁傳遞到腰上,與此同時腰或屈或伸,將放大了的內勁傳遞到手上。如作攬雀尾按式,前半套動作先由弓步變為坐步,兩腿帶身體重心向后移,同時腰松開作折疊屈曲運動,雙手隨身體屈肘回落。前半套動作為合為蓄;隨即坐步變弓步,重心前移,腰伸展驅動軀干將內勁傳到手,兩手前按。后半套動作為開為發。技擊時腰帶動雙腿雙臂瞬間快速伸展即可向外發勁,練拳時緩慢伸展即是內勁引而不發。內勁充滿體內,其方向是向上向外的,其外在表現為扌朋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等。太極內勁功夫極高的人渾身上下都是手,處處可以發人。在練習初期腰屈伸的動作幅度可大些,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腰屈伸的幅度應越來越小,最后作到形不外露。 腰移動就是兩腿的屈伸運動形成身體重心或前后(如前弓后坐)或左右(如云手)并兼有上下的移動,從而也帶動腰在三維坐標上的直線運動。 腰轉動(圍繞垂直軸轉動)、腰驅動(圍繞水平軸轉動)、腰移動(直線運動)相互疊加,共同構成了三維空間的腰和身體各部位既有公轉又有自轉的立體曲線運動。這種疊加在一起的多維度轉動和移動,形成腰的主導、主宰作用。身體在腰的主導作用下,就可以靈活應變,攻守自如。在平時練拳時,身體在腰的主導作用下,完成各拳式運動,內勁蓄而不發。技擊時,通過腰的轉動移動帶動身體各部位進行繁雜的曲面運動,將對準自身的來力沿某一曲面的切線化掉,這就是舍已從人,引進落空。當化掉對方來力并使其失穩失衡時,腰又可以帶動身體對準對方身體中心發勁,這就是順勢而為,四兩撥千斤。發勁是瞬間完成的,身體松的越透,動作時間越短,幅度越小,發放勁力的強度就越大,這就是所謂“寸勁”。 在練腰時還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保持腰腳手上下相隨的協調性。兩手的動作不同,手與腳的動作也不同,但都要在腰的帶動下同始同終,一開俱開,一合俱合。比如練左摟膝拗步式,前式(白鶴亮翅)的定式是后式合的起點,腰屈曲右轉、右手由頭右上方向下向后再向上劃弧、左手由左胯外側向上向右劃弧應同時開始。腰右轉到位、右手到右耳外側最遠點、左手到胸前是合的終點,這些動作應同時完成。此為一合俱合。合的終點即是開的起點,左腿向前邁步、腰左轉伸展并前移重心變左弓步、右手向前按掌、左手向下向左采摟完成定式動作是開的終點,也應同始同終。此為一開俱開。不能腰未動手先動,或腰已到位不動了,手還在向前動。凡有手腳配合的“開”的動作,應是邁步的腳在腳跟或腳掌落地內勁上傳到手的同時,手再開始“開”的動作,手的動作不要先于或后于腳落地的動作。二是在腰的轉動、驅動中注意用意不用力。用意則周身松柔,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用力則僵緊不松,南轅北轍,適得其反。用意也不要想內勁,想屈伸開合就行了。 太極拳的內涵博大精深,太極拳的要求林林總總,只要抓住松和腰這兩個關鍵,就找到了入門和提高的路徑。只要堅持慢練勤練持久練,就會練一遍有一遍效果,練一遍長一遍功夫。 (文中“扌朋”字是一個字,音peng。因字庫中無此字只得用兩字代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