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父輩們生活的那個年代,經常可聽到一些有孩子的婦女唱一句歌謠“孩兒草,獨腳金”,到80后、90后的一輩人,就很少再聽過“獨腳金”這個名詞了。話說回來,“獨腳金”到底是什么東西?現在哪里能找到“獨腳金”的蹤影? 獨腳金是什么食材呢?在省港澳和珠三角一帶的民間每逢遇見小兒疳積、脾虛肝熱、食欲不振以及小兒夏季熱等癥,都愛用獨腳金煲湯或煲藥調理。獨腳金為一味性味平和的清熱類中藥,具清肝、健脾、消食、消疳積的功效,能治療熱病傷津、消渴羸瘦。所以,可以得出,獨腳金是中藥材,同時也是煲湯常用的食材。本期紅餐網食材檔案就為大家介紹獨腳金。 食材檔案 名稱:獨腳金 別稱:疳積草、黃花草 性味:甘、淡,涼 功效:清熱,消積 分布區域: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臺灣等地 采收時間:夏秋采集 獨腳金的產地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50年前的居家良藥“孩兒草,獨腳金”。對于祖父輩的人來說,這句歌謠并不陌生。據說當時很多家庭都會常備一些“獨腳金”——其實獨腳金是一種食材,也是一種傳統中草藥,最大的功效就是去小兒疳積,同時還有一些輔助功效,例如對成人的感冒發燒等病痛都有功效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居家旅行必備良藥。 據說獨腳金名字的由來,是由于這種小草生長的一小圈土地范圍內,很難看到其他植物的蹤影,孤孤單單的,所以取名獨腳金。盡管如此,要在一片片、一簇簇的山間的野菊花、蒲公英、芒箕草等樹叢雜草里找到這么孤零零的一根草,也是頗費心機的。祖父輩那一輩人,平時在山間田野的逗留時間長,自然容易采摘到一簇獨腳金。而到了30多年前,由于現代藥物發達和普及了,獨腳金這種民間小藥已經開始“過時”。加上很多農村山地已經被鋪成水泥路,或改良成農田林地,獨腳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限制。 50年后的金貴食材盡管獨腳金已開始淡出人們視野,但它的保健價值卻不可抹殺,獨腳金始終會受到人們重視。如今有一些有心的食家開始在廣西十萬大山一帶搜羅這種小草。據當地人說,平時在莊稼旁邊也能發現獨腳金,但這種“雜草”對莊稼的傷害很大,因為它具有很強的寄生能力,會抽走泥土中的養分,所以一看見就會連根拔掉。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才知道這種“百害而有一利”的小草是件寶。 一些對獨腳金有認識的農民,在夏、秋兩季會專門上山采摘。采回來后剔除雜質就可以放到天井曬干了。曬干的獨腳金以色青綠、柔嫩、帶花穗者為佳,有淡淡的獨腳金的清香氣味;如果沒有及時曬干或存放時間過久的獨腳金,就會偏灰黑,1個農民1天最多才能采集到10來條獨腳金,所以獨腳金的價格也比50年前飆升了幾個檔次,以一小簇簇來算價,一般是70~80元/簇。 獨腳金做法(用法)山楂麥芽豬橫脷湯 材料:山楂 15克,麥芽 25克,谷芽 25克,小麥 25克,蜜棗 2顆,獨腳金 15克,豬橫脷(豬胰) 1條。 做法: 1、把所有材料準備好。 2、豬橫脷洗干凈,切去底部白色肥油,切成段。 3、麥芽、谷芽、小麥洗干凈,并用清水泡浸20分鐘。 4、獨腳金用水泡10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干凈。 5、山楂、蜜棗洗干凈備用。 6、鍋洗凈,注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放進豬橫脷,焯水備用。 7、所有材料處理完畢后瀝干水分。 8、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倒入全部材料。 9、蓋上鍋蓋,大火煮開后轉中小火煮1.5小時左右即可。 獨腳金老鴨湯 特點:可用以治療小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積,夜盲等癥。 做法:用獨腳金、整只老鴨,加入水同煲2小時,以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老鴨肉。有健脾,消食,明目,除疳積的功效。 用量:獨腳金15條與老鴨1只可足夠煲一煲靚湯。 獨腳金鯽魚粥 特點:此粥對治療小兒肝熱脾虛引起的腸胃功能紊亂和食欲不振以及煩躁低燒、日漸消瘦等癥有很好的功效。 做法:將鯽魚去鱗和內臟,洗凈后用紗布包住,再把白米、獨腳金一齊放入瓦盆內煮約45分鐘即成,撈出藥材和魚,食粥,魚鮮味濃。 用量:獨腳金5條,鯽魚1條,白米100克足夠3人分量。 獨腳金排骨湯 特點:此湯有清肝熱、解郁結,令心情平和的作用,對精神緊張、煩躁易怒、失眠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做法:將獨腳金、蜜棗、排骨慢火煲1個半小時。 用量:獨腳金10條,排骨300克,蜜棗6粒可供5人分量的湯水。 (本文來源美食導報,內容有刪改)
|
|
來自: LILINyr01ryr3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