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清明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這一天里,家人團聚,結(jié)伴掃墓,追思先人。這也是一個美好的家庭日,春日漸暖,人們可以踏青、飲酒、到戶外尋景賞春。同時,清明節(jié)也是傳統(tǒng)古詩詞中出現(xiàn)最多的節(jié)氣之一,在這些詩詞中,詩人或者與友人出游,摹繪一派熱鬧的踏青景象,或者人在旅途,抒發(fā)懷念家鄉(xiāng)的心情。這些詩詞不僅寫出古代清明風物,其中出現(xiàn)的地點,也都是今天的游玩名勝。外灘君特別請到復(fù)旦附中語文教師司寶鋒,帶我們神游古詩詞中的清明美景。 蘇州 ▲ 蘇州古地圖 閶門即事 [唐] 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姑蘇夜半,山寺鐘鳴……說起唐代詩人張繼,你大概立即就會想起的他那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楓橋夜泊》吧。而這首寫于清明時節(jié)的《閶門即事》,也是與蘇州有關(guān),情懷卻大有不同。 首句中“耕夫”即耕田的農(nóng)夫,本來應(yīng)該在在耕田種地,如今卻被征募召集而去,去做什么呢?這個“逐”字,應(yīng)為“角逐”之意,即在樓船之上進行戰(zhàn)斗。 據(jù)悉,秦代已有樓船,而漢代樓船規(guī)模、形制均較秦時大得多,是主要戰(zhàn)船,具有多層建筑。船上能起高樓,所以叫樓船。此外,樓船是水軍的代稱,也是對戰(zhàn)船的通稱,如把水兵稱為樓船卒、樓船士。 就這樣,陸地上農(nóng)夫因戰(zhàn)爭而被招募去做了水軍船卒,那萬頃良田呢?良田沃土中本應(yīng)該是稻麥碧綠,卻因無人耕種、管理而荒蕪,變成了野草青青……清明時節(jié),應(yīng)有農(nóng)事,而勞力缺乏,田中卻空無一人。 詩人只是客觀敘述,仿佛不帶絲毫情感,卻對統(tǒng)治者有一種無言諷刺與批判,對人民則另有一種同情。 ▲ 蘇州風物 詩歌題目《閶門即事》中的閶門即指蘇州西城門,也叫破楚門。 蘇州古城八門,分別為破楚門、姑胥門、蟠門、蛇門、繆門、干將門、巫門、望齊門。《吳越春秋》記載:“城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閭闔風也。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閭門以通天氣,因復(fù)名破楚門”。 因其坐落西北,以為通閶闔天風,故得名。今尚存。詩中第三句“吳門”,狹義而言指閶門,廣義而言也可指蘇州或蘇州一帶。 蘇州古城是江南地區(qū)文化中心,漢代司馬遷稱之為“江東一都會”,陸游稱“蘇常(州)熟,天下足”,宋人贊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風物雄麗為東南冠”;明清時期又成為“衣被天下”的全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堪稱“紅塵中第一等富貴風流之地”(《紅樓夢》)。 “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是全國河道最長、橋梁最多的水鄉(xiāng)城市,被馬可·波羅稱為“東方威尼斯”,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蘇州有閶門、山塘、平江、拙政園、怡園五個歷史街區(qū),觀前街、十全街、楓橋三個歷史風貌地區(qū),三十余個舊街巷歷史地段,七十座古橋梁,二十二處古駁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 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有《閶門即事》一首,夸贊故鄉(xiāng): 世間樂土是吳中,中有閶門更擅雄。 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西東。 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 若使畫師描作畫,畫師應(yīng)道畫難工。 杭州·宣城·荊門 ▲ 西湖景觀 江南清明 [唐] 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作者鄭準的資料稀少,生卒年不確,故鄉(xiāng)何處更無從知曉。從其詩作及友人酬唱詩作來看,應(yīng)于浙江杭州、安徽宣城、湖北荊門一帶做過從事一類的小官。 解讀此詩,首先需要了解一個地方。 首聯(lián)開頭所說的吳山,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山勢綿亙,左帶錢塘江,右瞰西湖,堪為名勝。因春秋時為吳國西界,故有此名。 傳說因為此山有伍子胥的祠廟的緣故,應(yīng)為“伍山”,卻誤為“吳山”,又稱胥山,聊備一說。山上有城隍廟,因此也叫城隍山。由紫陽、云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 吳山是西湖南山延伸進入杭州城區(qū)的尾部。吳山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吳山天風”即由此而得名,成為新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 山上有城隍閣,秀出云表,巍然壯觀。山巔“江湖匯觀亭”前楹聯(lián)沿用明人徐文長題辭,點明了“吳山天風”的意境,那楹聯(lián)是: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 吳山自古有五多:古樹清泉多,奇巖怪石多,祠廟寺觀多,鄉(xiāng)風民俗奇情多,名人遺跡故事多,更增添吳山萬般風韻。 ▲ 西湖畔垂釣圖 楚驛,即楚地的驛站,詩人多用此詞代指荊楚之地。由唐朝詩人尚顏所作《贈荊門鄭準》(又名《峽中贈荊南鄭準》)等詩歌來看,鄭準應(yīng)在如今的湖北荊門一帶任職。 另外,從《全唐詩》留存下鄭準六首詩歌來看,也能得出一些信息。如其所作《題宛陵北樓》,此地位于今安徽宣城,古亦屬楚,可見其所言“楚驛”不虛。 從本詩的首聯(lián)來看,詩人于江南任職四年之久,每年清明時節(jié),總為之“改容”。如此不禁惹人疑問?何為改容?又為何改容呢?改容,有更容改貌之意,也就是容貌改變,可以理解為時光流逝,他鄉(xiāng)為官,數(shù)年光景,顏容已改。 另外,改容還可以理解為動容,即改變神色、表情。可能是時光流逝的緣故,也可能是清明節(jié)的緣故,觸動了詩人的內(nèi)心,而神情黯然吧。 至于原因是什么,大概可以從頷聯(lián)窺探一二。“旅恨共風連夜起”,旅恨,也就是旅途中的恨憾。古詩詞有以“羈旅行役”為題材內(nèi)容者,因詩人或為謀生,或為做官,四方奔走,長期漂泊、滯留他鄉(xiāng),其痛苦、恨憾之情、思鄉(xiāng)、念友之意油然而生,江南春夜,風起于青萍之末,此種恨憾也隨風而起,這也就是詩人為之改容的原因之一吧。 此處“旅恨”也正與上聯(lián)“吳山楚驛四年中”緊密相扣。所謂“韶光”本意當指美麗的春光,清明時節(jié),風光無限,令人心醉,正是“路上行人欲斷魂”之時。另外,韶光也可喻指美好的年華。四年光陰,彈指一揮,豈不也是容顏已改么? 清明節(jié)有飲酒習俗,據(jù)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jié)宮中設(shè)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飲酒習俗可能與寒食有關(guān)。因寒食節(jié)禁火,但不禁酒,吃冷食后可飲酒暖身。 唐代詩人趙嘏有詩“相勸一杯寒食酒”,杜牧《清明》一詩則更著名,其中寫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光正美,更有美酒助興,自然是酒濃、情濃、春意濃,正可謂是“韶光隨酒著人濃”了。這或許也是詩人改容原因之一吧。 另外,江南美景,清明時節(jié),更引發(fā)詩人思親念友之回憶。頸聯(lián)大意,當年長安城中延興門外攀花折柳相別,而后又于采石江邊雨中與你重逢。此聯(lián)理解成詩人與親友告別與重逢固然不錯。 ▲ 安徽宣城圖景,當涂隸屬宣府 采石江位于今之安徽當涂,相傳為唐代大詩人李白醉酒投江捉月而仙逝之地,是以后人有詩曰:“白玉樓成招太白,青山相對憶青蓮。寥寥采石江頭月,曾照仙人宮錦船。” 當然,若換種思路來看此聯(lián)也未嘗不可。當年離開長安正是清明,如今于采石江邊又逢此節(jié)日,正照應(yīng)首聯(lián)“一見清明一改容”,似乎也合乎情理吧。 后代宋人周邦彥有詞曰:“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大概與詩人鄭準的思鄉(xiāng)之情相同吧,而地理位置卻正好相反。 從此詩及詩人他幾首作品來看,鄭準應(yīng)是北地之人,或洛陽,或長安,卻身在吳楚淹留,清明思歸,無限鄉(xiāng)心,卻不知做何打算。 紹興·蘭亭 ▲ 紹興古地圖 清明日錦堤行樂 [元] 王惲 浪說蘭亭褉事修,年年春好錦堤游。 花翻舞袖驚歌板,柳隔高城暗酒樓。 綠樹恐應(yīng)春事老,金鞭重為使君留。 竹西路晚歸時醉,何處珠簾半上鉤。 這首詩劈頭一句,破空而來,如當頭棒,如獅子吼,警醒世俗。 “浪說”,即漫說、別說、休說之意。首聯(lián)意即,別再說蘭亭雅集什么的事情啦!年年春光大好時,也不應(yīng)僅僅限于農(nóng)歷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這天才能舉行這些活動,隨時都可以登上這如錦似繡的江堤,盡情游覽。其實,后來的清明節(jié)其實還包含了寒食節(jié)與上巳節(jié)。 上巳節(jié)古時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本詩描寫的正是這一風俗。但不少人常常并不滿足于僅僅于清明上巳踏青游樂,因而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詩意正與本詩“年年春好錦堤游”大致相同。 所謂祓禊,即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zāi)。《論語·先進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記載曾子言志時所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沂水河中沐浴,即有此意。 晉代陸機有詩寫到: “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 也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jié)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宋代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記載了潁州西湖(位于今安徽省阜陽市)上巳踏青時繁華景象。 然而,“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最著名的這一文化活動當屬東晉名士薈萃的蘭亭雅集了吧。 ▲ 蘭亭雅集 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夏歷三月初三),王羲之、謝安、孫綽等貴族高官、親朋子侄四十余人在會稽郡山陰縣(即今紹興越城區(qū))蘭亭聚會宴詠,行修禊之禮。 那一日,天清氣明,春風和煦,周圍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溪水清澈,而且長者、少者、賢者皆至,王羲之等人列坐于蘭渚上環(huán)曲的小溪兩側(cè),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隨波流漂浮,酒觴停留面前,則賦詩一首,否則罰酒。結(jié)果共有26人作詩共37首,匯集成冊。 據(jù)載,王羲之乘著酒興,以鼠須筆書于蠶繭紙上,一氣呵成,此文即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之《蘭亭集序》,同時也成就王羲之一代書圣美名。 后世多在此地舉行雅集、宴會,后人也多以“蘭亭宴、蘭亭會、會稽風流、山陰豪逸、山陰游、蘭亭修禊”等稱之。 本詩作者王惲在其他作品中也頻頻提及蘭亭,如《越調(diào)·平湖樂·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賦》:“山陰修禊說蘭亭,似覺平湖勝……” 唐太宗是《蘭亭集序》的狂熱愛好者,他不但讓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當時著名書法家臨摹,據(jù)說還最終通過巧取豪奪手段,從王羲之后人手中騙取此作品,駕崩后也隨之永埋泉下。 清朝乾隆也是蘭亭集會的超級仰慕者,紫禁城永寧宮就建有禊賞亭,并有模仿流觴曲水之流杯渠,這正是他懷想蘭亭、仰慕魏晉名士風流的表現(xiàn)。他通過努力搜求,將世間《蘭亭集序》珍本納入宮中,特制一柜貯藏,柜蓋雕刻正是蘭亭雅集圖。此外,乾隆還寫作了《蘭亭即事》等詩,詠贊蘭亭。 然而,蘭亭雖好,俱是過往云煙。如今清明景象,正是踏青、游樂好時機。不如檀板輕敲,舞袖蹁躚,共飲美酒,正是楊柳青青時,仿佛隔著高高城墻仍能遮蔽酒樓一般。 楊柳綠樹,春光將暮,似乎要為君留下這精美的馬鞭。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臨行上馬卻忘了帶馬鞭,送者遂折柳枝以代之。且“柳”與“留”諧音,頗有挽留之情。此句既寫綠樹,又寫金鞭,似乎正用此意。 此外,清明節(jié)習俗,男女頭上戴柳、車馬轎上也應(yīng)插柳,踏青迎春,象征吉利,因此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尾聯(lián)“竹西路晚歸時醉,何處珠簾半上鉤”,詩人乘著酒興,大醉晚歸,珠簾半卷,大有他所說“對酒當歌須適意”的閑適與瀟灑。 王惲在其他作品中也有相似詩句,如《越調(diào)·平湖樂》:“醉歸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揚州。”其實都巧妙化用杜牧詩句,一是《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寫出鶯歌燕舞,揚州繁華。 ▲ 畫中的揚州繁華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語,又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詩句,唐代詩人杜牧更是寫下眾多有關(guān)揚州的著名詩句,如上所引。 宋代詞人姜夔稱其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此外,京杭運河流經(jīng)此地,所以有“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古時尚有“揚一益二”、“淮南第一州”等夸贊之詞。 李白“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更是爭相傳頌。其名勝古跡眾多,有個園、何園、京杭大運河、瘦西湖、二十四橋、白塔、揚州八怪紀念館等,大可一游。 筆者曾于某年一冬日入住瘦西湖邊揚州畫舫酒店,深夜時分,露臺獨坐,一盞香茗,冷月無聲,塔影倒映,水天清凈,心內(nèi)澄明。 南京·秦淮 ▲ 畫中的秦淮河 踏莎行 秦淮清明 [清]王士禛 煙雨清明,煙花上巳。 樓臺四百南朝寺。 水邊多少麗人行,秦淮簾幕長干市。 驀地愁來,干卿何事。 梁陳故跡銷魂死。 禁煙時節(jié)落花朝,東風芳草含情思。 這首清新的小詞,初讀之下即能感到其最大特點就是大量化用了前人詩句、詩意、詩境。比如,一開始點明了節(jié)令、物候,清明上巳,細雨飄飛,如煙似霧,繁花盛開,春景綺麗,更有無數(shù)樓臺、寺廟,似乎也迷醉其中,萬物靜默,整個江南清明景象,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這就巧妙化用了為人所熟知的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詩意。 既然是上巳節(jié),當有踏青、修禊習俗,平時難得外出的佳麗,也紛紛出行,來到水邊洗濯、祓禊。 唐代杜甫《麗人行》有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與此意同,但地點卻異,本詞所寫卻是有“六朝金粉”美譽的金陵城,秦淮河、長干里。而此句同樣化用前人詩句,如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李白有《長干行》一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面對煙雨、春花、麗人、十里秦淮,詩人卻有憂愁襲上心頭,情不自禁自問“干卿何事”? 此處用典。五代時期,南唐皇帝李璟(后主李煜之父)喜好賦詩填詞,見宰相馮延巳《謁金門》有名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于是就取笑、刁難地問他:“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馮延巳非常機智地回答說,比不上君王的詞句“小樓吹徹玉笙寒”。傳為佳話。此處詩人設(shè)問,自己為何忽然憂愁。清明時節(jié),煙雨霏霏,春草青青,本來就“路上行人欲斷魂”,再有“梁陳故跡”,歷代王朝興亡,令人感慨,足以令人銷魂。” 清代趙吉士《四園竹秦淮河泛舟》也有此感受:“烏衣巷口,桃葉渡頭,千古魂消。” 更何況,清明時節(jié),禁止煙火,一片冷落,又值暮春落花時節(jié)的早上,足以令人感傷,似乎春風、芳草也與我情意相同。 此處“落花朝”,化用了唐代白居易《一七令》:“明月夜,落花朝,能付歡笑,亦傷別離。” ▲ 老照片中的秦淮河 秦淮河,歷史上極負盛名,堪稱金陵城文化孕育者。由東而西橫貫?zāi)暇┏悄系摹皟?nèi)秦淮”,便是著名的“十里秦淮”,后來它更是成為金陵神韻、江南風雅的代名詞。 朱雀橋邊,烏衣巷中,桃葉渡頭,鳳凰臺上,杏花村里、秦淮河畔……處處均有文人墨客魂牽夢繞,低徊流連,淺斟低唱,催弄管弦。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周亮工《秦淮》:“一生明月秦淮好,過眼煙云涕幾回。” 他們?nèi)缤霹N一般啼鳴,似乎要盡心血去謳歌、贊美這人世間最為繁華、綺麗,最為滄桑、凄美,令人驕傲、愛慕又令人無限感傷的都城。 某年冬月,夜宿秦淮河畔。閑來于夫子廟前,烏衣巷口,橋頭遠瞻,岸上人家,青磚碧瓦,商鋪店肆,人如潮涌,俯視河中,燈影搖紅,波光粼粼;復(fù)聞槳櫓咿呀,眾聲喧嘩。泛舟中流兮,忽而不知今夕何夕,恍若隔世,直墮入六朝煙霞。 長干里,現(xiàn)今中華門內(nèi)秦淮河以南至雨花臺以北地區(qū),古稱“長干里”。人煙稠密,乃南京歷代最繁榮區(qū)域。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無數(shù)文人墨客詩詞佳句膾炙人口。如如崔顥《長干曲》:“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張籍《江南行》:“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令人遙想當年的天真、多情與癡情、春日沽酒買醉的疏狂與瀟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