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紅鷹:大佬給解析一下顧地? 顧地從10塊漲到40了,有人讓我解一下,我就簡單的列個帖子閑聊一下, 其實顧地我從15年就開始關注,但是一直沒有買入,主要因為是,新變更大股東的資產是農業,當初認為公司未來大概率轉型農業并且農業資產預期性不夠性感,所以就沒有強烈想買的愿望,但現在來看,10塊偷偷漲到40塊,可能很多做價值成長或單純做財務價值投資的人不明白,一個業績垃圾的公司何以從10塊漲到40塊,差不多4倍,然后僅僅用了9個月,從30多億漲到現在的130多億,其實它背后的邏輯還是我經常講的跟隨產業資本去博取一個垃圾公司變金子預期的市值波動翻升的錢,基本上現在股權轉讓在不斷得到大眾和市場的認同,市場就是這樣,一旦被大眾都知道和認可了,我不知道這種玩法還能玩多久,但僅從目前來看還是可以玩的,這種公司唯一的有一種好處就是長周期性,因為從股權轉讓到真正的可能的資本運作一般會有較長時間的運作籌備期,大體的時間段是在1到2年左右,所以,有可能大部分交易者忍受不了這種寂寞 的等待,所以,我認為這種思路應該會長期適用于目前的A股市場,有很多人私下叫我不要講的那么細了,自己知道偷偷賺錢就可以了,有N個人這樣私底下勸過我,其實,就如我上面說的,這是一個長周期性的選股思路,即使短期被大部分人知道也是問題不大的,因為未必所有人都能忍受這種漫長時間段的煎熬,可能買入之后,幾天不漲或幾個月不漲就出局了,比如我一直講的小圣,我從16年3月分享買入,去問一下一直還在堅守的人有多少?可能80%的人受不了早就跑了,所以,我認為跟隨產業資本的這種思路不怕被大眾化,因為耐心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股權轉讓目前越來越被大眾和市場認同,但是其實如果一直有這種思路的話會發現,這種模式最早的時候是開始與14年的,特別是14年,以硅谷天堂 為代表的PE開始大量介入二級市場,比如,硅谷天堂 ,和君資本,等等,這些以前專門做一級市場的PE,開始涌入二級市場,并且數億資金買入上市公司股權,形成利益捆綁然后待資本運作完成之后,高位套現賺錢,我舉個很好 的例 子,威創股份這只股票,現在有很多大V看好公司的教育產業,其實,威創股份,原來的業務主要是數字拼接墻,然后它轉型幼教是如何開始的?在14年初大股東部分股權轉讓引入了和君資本,然后和君資本數億資金介入,之后在和君資本的運作下公司首先收購了紅纓教育,之后和君資本繼續加倉上市公司,后面又進行了多次在教育產業的資本并購,這票我在15年做過,其實,一家主營數字拼接墻的上市公司,有何能力向教育產業轉型,其實是很難的,必須要借助產業資本的專業化能力,當然產業資本也有利益索求,一旦公司轉型成功市值翻升后,當初低價買入的股權就會出現一個較大的套現空間。當初最開始的就是這種PE+上市公司模式,一般PE很少去主動拿下公司的控股權,一般都是做一個二股東或小股東,比如當年開拓這一模式的其實是硅谷天堂 ,其中,我也跟蹤這個產業資本作過幾只股票,比如,高新興,14年底,大股東減持部分股權與硅谷天堂 ,硅谷天堂 數億資金介入,之后,差不多半年后公司停牌重大資產重組,之后復牌后直接7個一字板,長期關注我的人可能都知道,我當年在這只股票上是翻倍的,在硅谷天堂 的積極運作下,公司通過外沿式并購,從一個單純的安防公司向智慧城市全面布局。再一只股票是浩物股份,14年中旬硅谷天堂舉牌浩物股份,然后通過后面的加倉后成為第二大流通股份,之后,股價從硅谷最初舉牌時的4塊左右最高漲到20塊,之后公司在16年確實也有過停牌重大資產收購,但無奈失敗,但是從目前來看,硅谷天堂依然沒有減持,可能人家目光遠大,我14年硅谷天堂 舉牌后,跟隨進入,這1年多,前前后后做過4次波段,差不多每一次的點位相加有200來點的盈利。當然這里有還有很多例子不用一一細講了,我認為這是最初的模式PE+上市公司。 ================================= 之后呢,在15年股災之后,才開始大量出現股權轉讓變更大股東的,像中植這種以前專門做PE+上市公司模式的,也開始在這個市場上買殼,先后拿下了好幾家公司的控股權,也就是在這1年左右的時間內,再比如,華夏幸福的王文學,15年底成立知合系后,先后拿下了3家公司的控股權,有人說新股這么快,未來的注冊制,殼價值會越來越不值 錢,但為什么這幫產業資本有的甚至高益價大價錢買殼,如果未來注冊制開始,IPO消化完了殼會不斷貶值,難道他們還不如我們散戶,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其實未來會如何現在誰也說不好,就像我經常說的,大眾思維一定是錯的,對的也是錯的,不然賺錢的將是大部分人,但股市少數人賺錢這個鐵律不會變,不要太主觀,跟隨守正,近1年來,確實出現大量的產業資本介入二級市場做大股東,而且都是數億,數十億的投資,你說他們傻嗎?都是為了利益的,未來殼一文不值,這話現在說還是有點早。 然后,我16年開始利用這種選股思路,選了,黑牛食品,宇順電子,圣來達,三劍客,其中黑牛食品基本上從我分享到最高點最多時翻倍空間,后面賣了黑牛后,又波段買入了玉龍股份,之后賣出后又布局了現在的樂通股份,從過去多種案例可以證明:產業資本確實有能力幫著上市公司垃圾變金子,再次證明跟隨產業資本確實可以賺到錢,最起碼以我個人的例子來看,我從14年開始這種思路中長線后,基本上成功率是100%,還沒有一只讓我虧錢的。 ===================== 最后要注意的是,目前這種模式和思路越來越被市場和大量散戶投資者關注,未來能不能繼續玩,還可以玩多久?我認為由于這是一種中長線的選股思路,即使被大量投資者知道,也許可能會有短期的影響,但中長期去看應該影響不大,很簡單,產業資本數十億的資金投入,不會因為大量小散擁入,就不去轉型了,只不過,這種從股權轉讓到真正的資本運作的長周期性(一般1到2年)就足以讓80%以上沒耐心的散戶熬不到最后。。。個人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