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祝氏道醫:人迎脈口脈法診斷肝陽上亢肢體麻木醫案
男,56歲,雙手發麻而脹。手心平時偏熱,性子急躁易怒,發怒時頭脹。膝蓋時有發涼而喜歡溫暖,小便略頻,但喝水后就明顯尿頻,因為是領導,平時應酬多,飲酒后容易腰痛。勞累的時候容易后腦發脹,血脂略高,有近30年的咽干史,說話多一點尤其明顯。舌中下略有白苔。 脈象如下:左脈口弦勁而有力,寸部尤其有力,尺部沉。右脈口寸也是弦勁有力,浮取沉取皆是有力。雙人迎沉,小于脈口,沉取時略有勁感,乏柔和。 (問:老師這是氣分病嗎?) 恰恰相反,這個反而是血分病。厥陰層面多血瘀,弦勁有力本身就是熱瘀脈,弦為厥陰脈,脈口脈弦多為心包與肝的問題。正常春季之肝脈弦為弦而柔弱,如果出現的弦脈不是柔和而是堅勁,乃是厥陰血瘀。 (問:這個脈兩寸有力是心肺有熱嗎?) 肝病的弦脈是挺直而長,這個弦長是貫穿脈口三部的,甚至超過寸部。肝經上升太過,會生心火太過,所以寸部脈勁而有力。持脈,不能單單考慮部位,還需要考慮寸關尺三部脈彼此的互相影響。三部分別代表上中下焦。我們五種脈法里面的生克脈法正是脈口三部的互為影響。 兩脈口弦勁有力,人迎脈沉,為兩側厥陰升發太過而下降不及。人迎脈沉為六腑表陽不足,特別是膽經與膀胱經。 因為肝不降膽氣則不能升發,膽經不能升發,則少陽生南方太陽之氣不足,會導致太陽經虧虛。都是一步扣一環啊,要不為什么脈法需要整體12經脈綜合考慮呢。傳統28脈,根本就是很零散的,無法形成有中醫特色的陰陽五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整體觀,失去了人迎脈口的陰陽表里之根本,28脈就只是枝葉而已?,F在還有N多中醫迷失在28脈這個框架里爬不出來。內經里并沒有以28脈定陰陽表里盛衰,《靈樞》《素問》脈法以人迎脈口陰陽對比雙診和三部九侯為主,而后世流傳的28脈只是對這兩個體系脈法的補充。尤其是人迎脈口診斷陰陽表里偏盛偏衰,是定陰陽盛衰平衡不平衡的不二法寶。 再來看脈證對應,兩側肝經上盛有余,肝陽上亢。所以患者容易急躁易怒,怒時頭脹。這個是怒則肝中氣血沖逆于上。肝經氣血總是上而不下,則肝經下部氣血不足,不能榮養兩膝,膝為筋之府,肝之所主。經脈是運行血液的,所以經脈的升降運行也決定了氣血的升降分部。手心偏熱,肝腎 加載中... 內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陰虛的緣故,陰虛則虛熱上浮,所以近三十年咽干,這個咽干他自言以前看過不少醫生,無法解決。那么為什么雙手發麻、小便頻呢?小便頻實則為膀胱經陽氣不足,氣化不利,不能化水為氣而上升,水不能為太陽經陽氣氣化上升,則直下膀胱本府,故飲水后尿頻。 膀胱經不足實為少陽陽氣不足引起的,少陽不足實為肝經不降引起的。厥陰肝經不降實為腎陰不足不能化生肝陰,肝陰虧虛肝陽上亢引起的。就是這么一串的聯系,陽氣不升,則手部三陽氣血不足。從而導致手部發麻,也就是說氣血不能經由陽經上升到手部。更深的原因還有瘀,厥陰心肝有瘀,麻為血瘀,氣血不能周流到發麻部位。厥陰肝陽上亢,常常伴隨瘀熱,因為肝主疏泄氣血,心包主運行氣血。厥陰升降失常,容易導致氣血周流不暢而為瘀。 治療當滋補肝腎陰精,平肝潛陽,柔肝涼血通絡,瀉厥陰補少陽。 處方:天麻12、白芍20、赤芍20、豨薟草20、木瓜15,丹參20、牛膝25、地龍7、女貞子20、夏枯草8、枸杞20、生地20、桑寄生25、石決明20、山萸肉15、杜仲20、雞血藤30、川斷25。 天麻平肝潛陽、赤白芍涼血化瘀柔肝養陰,丹參、地龍、雞血藤涼血逐瘀通絡,地龍能平息肝風、配雞血藤可治療麻木,牛膝引肝經上逆之氣血下行,逐瘀強筋,配天麻治療頭脹,且善治療膝蓋疼痛。木瓜酸以平肝柔筋通絡,枸杞、生地、女貞子、山萸肉滋補肝腎陰精,滋陰潛陽,又可治療咽干手心熱。因為患者平時易怒,故以8克夏枯草清瀉肝火,以石決明鎮肝潛陽。以桑寄生、杜仲升發表陽配合山萸肉,治療小便頻數。 喝藥三付,手麻減輕一半,三十年咽干消失,以前說話多一點就咽喉難受,現在說話長時間也津氣充足。脾氣比以前柔和許多,不像以前容易動怒,手心熱因為滋陰的原因也消失。效不更方,原方繼續服用。 問:此案例,怎樣點穴推拿按摩呢? 答:推拿肝腎足部的穴位,足部太沖平肝、行間清肝熱,太溪、涌泉滋陰潛陽。陽陵泉、風池、委中、手上的外關、后溪等升陽通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