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臺高筑,指筑起很高的債務臺,形容欠債很多。語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說的是周赧(nǎn)王欠債很多,無法償還,被債主逼得躲在一座臺上。 具體典故故事: 此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王朝最后一個王---周赧(nǎn)王。公元前256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很快奪取韓國之陽城、負黍(今登封一帶),斬首四萬,已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周赧王和各大臣十分驚慌,不知該如何應對秦國。此時,楚國使者向周赧王獻計:秦國強大,單憑一個國家難以對抗,可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聯合攻秦方可自救。周赧王與大臣們覺得尚可,便起草詔令,分發六國,約定時間集中兵力攻秦。 此時的周天子只剩下很小一塊領土,雖反復動員,才集合六千人馬。為籌集軍費,只好向國內的富商大賈借債,并答應滅秦后還清本錢和利息。然而,到了約定還款的日子,周赧王把六千人馬帶到集合之地--伊闕(即龍門)。等了好些日子,除了楚、燕二國外,其余各國毫無音信。只靠這點力量,顯然不是強秦的對手。此時,軍費也所剩不多,抗秦攻秦的計劃只好作罷,已集中的人馬也各自散去。 秦國得知周天子要聯合關東六國抗秦伐秦,便命令大軍攻打周天子。秦軍打到王城,周赧王降秦,被秦趕到伊闕南邊的新城。眾債主一齊趕到新城討債,周赧王無法招架,就躲進一處建在高臺上的驛館內,這處高臺就被稱為'逃債臺'、‘’避債臺”。 周赧(nǎn)王 周赧王姬延(生年不詳-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稱王赧,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秦取九鼎。后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最窮天子'之說 說起'天子',人們想到的往往是黃袍加身,萬眾擁戴,四方叩拜,錢財萬貫。但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風,鎮不了四方,還被人逼得四處躲債。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國'和'西周國',周赧王居于'西周'(即王城)。 小史個人愚見: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何況是一國之君。然而,時也,運也!這位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即使錢財萬貫,又如何能扭轉整個時代的趨勢與潮流! 讀史明志,珍惜和平~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趣味典故/戰國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