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驗背疽方 作者:李迅 朝代:宋·慶元二年 年份:公元1196年
<目錄> <篇名>原序 屬性:始予奉親攜幼,來官泉江,未入境,首問邑有良醫(yī)師乎?又問市有佳藥肆乎?或?qū)σ葬t(yī)固不 乏人,而庸庸者實多,藥肆僅一二數(shù),然稍貴細者則缺焉。予謂∶二者,老幼所根據(jù)以為命也,今顧 若此,其奈之何哉!或曰∶邑有李嗣立廷評者,廣收方書,多蓄藥味,有問方者必告,有求藥者必 與,了無吝色厭心。予固私竊慶幸。時方至旅見,亦未暇詢及也。久之,嗣立來請問(一作間), 與之款語,見其持心近濃,非愛人利物之言不談。叩以《難》、《素》、《脈訣》、《病源》等書,其應答 如流。厥后家人子或有病,疏方惠藥雖數(shù),不憚煩。三年間,不醫(yī)之求而唯嗣立之謁。一日,嗣 立出示一編曰∶此治背瘡方也。今人例以此為惡疾,悉付之外科而邈,不加之意,不知治療之失 宜,蓋未有能得全其生者!某于此究心有年,所活甚眾,君能捐二、三萬錢,刻板流存,不猶愈于 刊他書乎?予且圖之。會有黃冠師曰∶劉道淵者,主邑之太霄觀,忽得此疾,劉素號曉方脈,得嗣 立之書而敬信之,凡服藥次第,悉案書以從事,不兩月,遂獲安。予益信其書之有驗,乃為之序其 首。嗣立名迅,以儒傳家,父兄相繼收科,子弟亦登名賢書,鄉(xiāng)評翕然推重。予與其兄嗣宗嘗同 校長沙試,契分為不薄,又有針、膏起廢之功,故樂為之成其志云。 \x郭應祥序\x
<目錄> <篇名>背疽方總論 屬性:背疽之方,所傳百余,然有驗者極少。其間(一作中)又有用藥偏重,或太冷,或太熱, 或藥性有毒者,今皆不錄,獨擇嘗用而經(jīng)驗者錄之,庶幾不至有誤活人治病之意。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背疽其源有五 屬性:天行一;瘦弱氣滯二;怒氣三;腎氣虛四;飲冷酒、食炙 物、服藥熱毒五。蓋治背疽,不 可一概將為熱毒,其治之法難易,當自一而至五。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察疽發(fā)有內(nèi)外之別 屬性:初發(fā)疽時,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fā)熱,生疽處肉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后肉 色紅紫,此為外發(fā)。雖大若盆碗,如用藥有理,有百人百可活。 如初發(fā)疽時,不拘小大,身體無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shù)日之間,漸漸開大,不 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壞爛,破后肉紫黑色,此為內(nèi)發(fā)。有此證者,未發(fā)見之先,臟腑已 有潰爛,百人百不救,雖有神仙藥,亦付之無可奈何。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審內(nèi)證用藥 屬性:自瀉,嘔吐,不思飲食,診脈而腎脈最虛,此等古人皆以為不治之證,然尚有救療之理。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服補藥快捷方式 屬性:腎脈虛甚,當用補藥而有 牾處∶如用鹿茸、附子之藥,是抱薪救火;如用平補之藥,腎 氣又猝難平復,若俟河之清。向來有一貴人苦疽疾,正生此一證,諸醫(yī)無策。愚云∶昔嘗聞一 名醫(yī)講論,凡人遇五更初,腎氣必開,若一語言、咳嗽,即腎氣復合。遇腎開時,進一服平補 藥,其功效勝尋常服峻補之藥十數(shù)服。愚以此策獻之。遂選用山藥丸,所用皆平補腎氣,全 無燥偏重之藥,根據(jù)此法而進,詳以告病者與其侍旁之子弟,如法而服藥。三日之后,醫(yī)有 診脈,知其腎脈已平復矣。則有疽疾人,腎脈虛弱,未可便如古人之論,以為不可治。若人 有痼冷、虛弱、危困之疾,如其法而用藥,可謂用力寡而收功倍矣(案∶山藥丸缺)。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疽發(fā)所在有不可治者 屬性:腦上諸陽所會穴,近腦則髓出;頸項上近咽喉,藥餌、飲食之所通,一有所礙,兩不能 進;腎俞上與腎相抵,命之所系,穴即透空,又不可著艾。三處有疽,并為難治。
<目錄>背疽方總論 <篇名>戒忌 屬性:作勞叫怒,嗜欲,飲食如干濕面、炙 、淹藏、冷酒、生冷、滯膩、魚、羊并不可食。性熱者 發(fā)熱,冷者損脾、腎,毒者發(fā)病,皆當戒之。病者之房,深戒有腋氣人并有孕婦人、月經(jīng)人入 房。合藥亦忌此等人見之,又忌雞、犬、貓兒見之。 已上戒忌,安后半載間,血氣未定,猶定 (一作當)謹戒,不廢藥餌,方能保全。 疽瘡之方有驗者,載于方書。然有貧乏無錢買藥,又有適居僻邑草市,難得藥材,只得 服草藥、鸕 藤酒,續(xù)以麥飯石膏涂敷、神異膏貼之,亦屢用取效。若無麥飯石膏,如田夫 野人,只用神異膏亦可。 \x麥飯石膏\x(案∶此方原缺,今從《蘇沈良方》補入) 白麥飯食石(色黃白、類麥飯者猶佳。炭火燒赤,醋中浸之十遍,研。白蘞末與石等 分) 鹿角(不用自脫者,須元帶腦骨者,截用二三寸。炭火燒至煙盡為度,杵為末。并前二 味) 上并搗細末,取多年米醋,于銚中煎令魚眼沸,即下前件藥末,調(diào)如稀錫。以蓖子涂敷 腫上,只當瘡頭留一指地,勿令合,以出熱氣。如未膿,當內(nèi)消;已作頭,當撮小。若日久瘡 甚,肌肉損爛,筋骨出露,即布上涂藥貼之,干即再換,但以鬲中穴,無不瘥。其瘡切忌手觸, 宜慎之。
<目錄> <篇名>麥飯石膏論 屬性:麥飯石膏治背疽之疾,神妙莫比,惜乎世人罕有能知者。然古方所載用藥制度,略而不 詳,則其間藥材不真,修制茍簡,是自致其無驗,非方之誤也。愚親見一貴人有此疾,醫(yī)者 用麥飯石膏涂貼,不惟無效,又且添痛楚;更以毒藥 之,膿亦不潰,晝夜終痛,不得安寢。 瘡逐日開大,浸至兩脅,又于咽喉、腳膝間遍發(fā)數(shù)疽,醫(yī)者盡以為不可治療。愚雖預備此 藥,選擇修制,既良且精,而未敢便用。俟諸藥縮手,試以用之,一夕之間,疼痛盡止,膿血俱 潰,來如湍水,病者安寢。眾皆驚愕,以謂別有神藥,殊不察止于麥飯石膏也。疽疾須得膿血 潰散之多,即使毒瓦斯隨膿血出,不至內(nèi)傷臟腑,病者得安。有一庸醫(yī),見膿不潰,遂打兩錫 管,欲插入疽,以口汲出其膿。愚謂∶用此則病 者必不可救!力沮其說。又用薦席開其一竇,使病者仰臥以取膿, 此說不可諫,因令試之, 膿亦不來。后卒用愚所合麥飯石膏而取效。自此而后,鄉(xiāng)閭有此疾者,來下問,因錄此方,俾 精擇修合,盡取十全之功,愚故詳著之。 一、癰疽初作之時,便合用麥飯石膏四圍涂敷,以護其根腳,不可使開,中心卻要留癰 口如錢大,使毒瓦斯出。如癰漸小,隨其大小敷之。直候疽破膿潰之后,口收止猶徑寸許,用 神異膏點敷收住,卻用麥飯石膏。 \x神異膏\x 治一切瘡疥(按∶此方原缺,今從危亦林《得效方》補入) 全蝎(七個,去毒) 皂角(一錠,銼碎) 巴豆(七粒,去殼) 蛇床子(三錢) 清油(一兩) 黃蠟(半兩) 輕 粉(半匙) 雄黃(別研,三餞) 上先用皂角、全蝎、巴豆煎油變色,去了三味,入黃蠟化開,取出冷處,入雄黃、蛇床 末、輕粉,和勻成膏。先用苦參湯溫洗后,以藥擦瘡疥上,神效。 \x又∶神異膏\x(此方從《赤水元珠》補入) 黃 杏仁 元參(各一兩) 上用麻油二斤,煎至將黑,加蛇脫五錢,蜂房一兩,男子發(fā)一團如雞子大,再煎至黑, 去滓,徐徐下黃丹,不拘多少,得中為度,文武火熬收。
<目錄> <篇名>治疽癰用藥大綱 屬性:此書所著方頗為周備,但欲使用藥者,不可不知之爾。然人能逐一玩味,詳說深思用藥 之意,臨時看其病證次第用藥,無有不效。近時有親舊得此病,為愚醫(yī)所惑,或用君臣藥, 或用草藥,其病益多,痛楚日增,然后回心,杜絕眾醫(yī),用愚方,間蒙下問,但指示三五方與 之服餌,無有不安者。今略書用藥要領(lǐng)與夫先后之序,畫一于后。 一、初覺時背疽之疾,便令服內(nèi)托散,后來不生變證,口舌無瘡。此藥但可服十數(shù)服而 止。 \x內(nèi)托散\x 大止疼痛. 如未破,即點破有膿(此方原缺,今從《惠濟寶書》補入)。 川烏(一兩,泡) 茯苓(三分) 苦杖(半兩) 獨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日三服。 一、即令繼服五香連翹湯。服此藥如大便寬快、內(nèi)熱既省,即令住服。若一二日之后大 便再閉,須令再服,要取利毒瓦斯至盡,然后住服。亦合看病患虛實,量其輕重而進藥。 \x五香連翹湯\x 木香(三分,不見火) 沉香(三分,不見火) 連翹(全者去蒂,三分) 升麻(三分) 黃 (三分, 揀無叉附者,生用) 木通(三分,去節(jié)) 甘草(半兩,生用) 丁香(半兩,揀去枝杖,不見火) 乳香(半兩,別研) 大黃(微炒,半兩,銼) 麝(真者,一錢半,別研) 桑寄生(三分,難得真 者,缺之亦可) 獨活(三分,買老羌活用,今鋪家所賣獨活,乃是土當歸,不堪用) 上為粗末,和勻。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留滓二服,用水二盞再煎作 一服;積四散滓,用水三盞,又再煎作一服,然后不用其滓。方用銀器煎藥,如無銀器,入銀 一片同煎。內(nèi)桑寄生一味,最能療病,但難得真者,如缺,用升麻代。今已加升麻,若無真桑 寄生,則升麻分兩當倍用。 一、次令多服洪氏排膿內(nèi)補散。無嘔逆之證,用好酒下;有嘔逆之證,合用木香湯下。此 一藥,合與癰疽相為,終始服餌,不可輟。 \x化毒排膿內(nèi)補十宣散\x(亦名托里十補散) 治一切癰疽癤瘡。未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犯刃。使服藥后,疼痛 減,其效如神(此方原缺,今從《和劑局方》補入)。 黃 (以綿上來者為勝。狀如箭竿,長二三尺,頭上叉者。洗凈,寸截,捶破撕擘,以鹽 湯潤透,用盞盛湯瓶上一炊久,焙燥,隨眾藥入研,即成細末) 人參(以新羅者為上。擇團 結(jié)、重實、滋潤,洗凈,去蘆,薄切,干搏用) 當歸(取川中來者。擇大片如馬尾狀,滋潤、甜 辣、芬香者,溫水洗,薄切,焙干用,各一兩) 濃樸(用梓州者。肉濃而色紫,掐之油出。去粗 皮,切,姜汁窨一宿, 熟,焙燥。不用杜樸) 桔梗(以有心、味苦者為真,無心、味甘者薺 也,主解藥毒,切勿誤用。泥凈,去頭、尾,薄切,焙燥) 桂心(用卷薄者。古法,帶皮桂 每兩止取二錢半。合用一兩,當買四兩。候眾藥罷,別研,不得見火) 芎 (以川中來者為 上,今多撫芎。大塊者,洗凈,切,焙) 防風(擇新香者。洗凈,切,焙) 甘草(生用) 白 芷(各一兩) 上十味,選藥貴精,皆取凈,曬、焙極燥方秤。除桂心外,一處搗,羅為細末。入桂令勻。 每服,自三錢加至五錢,熱酒調(diào)下,日夜各數(shù)服,以多為妙。服至瘡口合,更服猶佳,所以補 前損、杜后患也。不飲酒人,濃煎木香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或飲酒不多,能勉強間用酒 調(diào),并以木香湯用酒,功效當不減于酒也。大抵癰疽之作,皆血氣凝滯,風毒壅結(jié)所致。治 之不早,則外壞肌肉,內(nèi)攻臟腑,其害甚大。才覺便服,倍加服數(shù),服之醉則其效速。發(fā)散風 毒,流行經(jīng)絡,排膿止痛,生肌長肉,藥性平和,老人、小兒、婦人、室女皆可服之。 \x木香湯\x 治癰腫(一作疽)初結(jié),頭痛寒熱,氣急方(此方原缺,今從《圣濟總錄》補 入)。 木香 藿香葉 沉香 薰陸者 丁香(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鹽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取滓敷膊上。日二。 一、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其初發(fā)時,不曾服內(nèi)托散,伏熱在心;一證有氣虛,脾氣不正 而嘔。合仔細看病證,參酌用藥。若是因熱而嘔,外證心煩、身熱、癰作痛,此即是伏熱在 心,合將內(nèi)托散服三兩服而止,不可多服;若是氣虛而嘔,其證心不煩熱,遇早便嘔,或聞 穢氣亦嘔,早晨合服嘉禾散。如有寒熱,合服家傳正氣散。五更初,當服山藥丸以補其腎。 一、發(fā)背人雖云有熱,未有不至腎虛而得之者。若疽疾減退五分之后,便合如前法,五 更初服山藥丸一服。 \x嘉禾散\x(案∶原方缺)。
<目錄> <篇名>論服嘉禾散 屬性:如病患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于內(nèi)加白豆蔻仁分兩。昨有一貴人,苦疽疾,醫(yī) 者用藥失序,久而不痊,因致虛弱,全不飲食。愚欲進嘉禾散,而諸醫(yī)爭言∶內(nèi)有丁香發(fā)熱, 不可用。殊不知治疽之藥,丁香預其一,況有因怒氣而發(fā)疽。今嘉禾散中所用之藥,盡是平 和益脾胃、降氣之藥。辯論不勝,遲遲數(shù)日,服他藥無效,卒用之,而病患方能進食。自此以 后,遇早晨住服參苓,必進嘉禾散一服,疾安而后已。 \x家傳不換金正氣散\x 治背疽先感風寒,脾氣不正,寒熱嘔吐。 蒼術(shù)(揀黃色不爛者,先用米汁浸,夏、秋半日,春、冬一日,洗凈,再用新汲水浸一宿, 削去黑皮,銼,焙,與麥麩同炒至色黃香熟,去麩,用四兩凈) 濃樸(揀紫色者,削去粗皮及 中間一重黑心如紙濃,要銼三寸長,劈作薄片;每濃樸五兩凈,用生姜五兩凈,連皮薄切, 搗爛,同淹一宿,以文武火翻覆炙五七次,炙至姜滓焦黑,刮去姜不用,只用濃樸細銼,取 四兩凈;再用姜四兩,連皮薄切,搗爛,同濃樸和一處,再淹一宿,入銚內(nèi),用文武火炒至干 用) 甘草(炙,削去赤皮,細銼,取二兩凈) 陳橘皮(買真橘皮,以水浸三時久,洗去黑 HT,掠去肉、白筋與瓤,銼,焙,取三兩凈) 上四味,同為一處,再入鍋內(nèi),文武火微炒一次,卻用紙盛于木板上出火毒。 半夏(湯泡七次,削去黑臍,細銼,焙干,研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作薄餅子,安文武 火上炙至黃熟為度,取二兩凈) 藿香(去枝杖取葉用,以水洗凈去沙塵,有日曬干,無日 以微火焙,一兩凈) 人參(一兩,去頂,細銼焙) 木香(一兩,濕紙裹煨至紙干為度,去 紙,細銼) 白茯苓(一兩,去黑皮,銼) 上將前四味已炒藥,續(xù)入后五味,半夏、藿香等不炒,同一處碾羅。為細末一錢,水一 盞,生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臨熱入鹽少許,溫服無時。
<目錄> <篇名>論服不換金正氣散 屬性:近時有數(shù)人病背疽,服前方藥餌,未安之前,遍身寒熱,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連日 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后寒熱,寒熱后大汗,然后止。時醫(yī)多欲用柴胡、牡蠣止汗之藥, 又有以為瘧疾,欲下恒山飲子。愚力辯云∶背疽之后,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之, 亦有因怒氣并血氣凝滯而得之。其所以發(fā)寒熱者,先感寒邪,脾氣不正,痰盛而有此證。若 下柴胡,必瀉肝,母既虛而又瀉其子;牡蠣澀氣,氣血已不榮運,服澀氣、恒山飲子,發(fā)吐 痰,大損脾胃。用藥如此,可謂誤謬。愚但令服家傳不換金正氣散,祛寒邪,正脾氣,痰飲 自消,寒熱不作;兼服排膿內(nèi)補散,以木香湯易酒,不欲飲引嘔吐故也。服此藥三日,寒自 退,嘔吐不作,汗亦自止。 一、癰疽才破有口,便合用豬蹄湯洗。其次(一作初)連日洗;五日后,間日洗;欲安之 際,三日一洗。 \x豬蹄湯\x 治癰疽腫塊,消毒瓦斯,去惡肉。凡有瘡口,便用此藥淋洗。 香白芷(不見火) 甘草(生用) 獨活(用老羌活) 黃芩(去心) 赤芍藥(去皮) 當歸(去蘆,洗凈沙土) 露蜂房(取有蜂兒者用,已上各等分,為粗末) 上先將 豬前蹄兩只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水兩次澄清,去上面油花、下面 滓肉,每次用藥粗末一兩,投于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shù)沸,濾去滓。以故帛蘸藥溫湯,徐 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凈洗訖,以故帛試干,仍避風,忌入口氣吹之。有狐臭人, 并月經(jīng)見行婦人,貓、犬,并不令入病房。洗瘡切弗以手搐著。洗疽之方,所傳三、四十,用之 止此一方,極神效。內(nèi)所用露蜂房最有理,謂其以毒驅(qū)毒也。 一、治背疽初作,根腳闊大如碗,未有尖頭,尋灸穴法∶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腫上,看先干處是 頭。碾大蒜十頭,入淡豉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細碾,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闊二分許,隨其 大小頓在瘡頭上,將所碾藥填平,鋪艾灸之。痛處以癢為度,癢處以痛為度,亦以百壯為準。 一、癰疽既破,膿血潰多,或五日、或七日后,用神異膏貼敷,若根腳小,五日后貼;如闊大,須七日、 十日后可貼。 一、疽疾將安之際,合多服加料十全湯以補其氣血,使易生肌肉故也。 \x加料十全湯\x 治癰疽后補氣血,進飲食,疽疾將安及七八分,盒飯服此藥,每日與排膿內(nèi)補散相間服。 黃 (揀不用叉附及蛀者,銼作二寸長截,拍扁,以冷鹽湯濕潤之。瓦器盛蓋,甑上蒸三次,焙銼用) 熟干地黃(揀肥大滋潤者,洗凈,焙干,用好瓶酒濕潤,瓦器盛蓋,于飯甑上蒸曬,如此七次;銼,焙)二味 各用一兩凈 當歸(去蘆,凈洗,取自頭至中心一截,銼,焙干;用自中至尾留合別藥) 川芎(銼,微焙) 人參(去頂,銼,焙) 白茯苓(去黑皮,銼,焙) 甘草(炙) 白芍藥(揀有皮者買,無皮是偽者。 削去皮,銼、焙用) 肉桂(削去粗皮,銼,不見火) 天臺烏藥(如無真者,可買隆興府大塊者用。銼焙) 白術(shù)(用米泔浸半日,銼到小指頭大框,焙干,再用麥麩炒至黃色,不得傷火,去麩,將白術(shù)銼用) 陳皮(不 用沙柑子皮。水浸,削去白瓤,焙,銼) 真白五味子(核如豬腎形,肉微黑,重者是真,揀去枝杖,炒過 用。核如沙柑子核者,是土五味子,不堪用。已上十一味各半兩) 上各干凈稱,銼,作散和勻。每服藥一兩,用水一碗,生姜五片,北棗二枚,同煎至八分碗,濾去滓,取清汁, 分作兩服。留滓曬干,碾羅為細末,后來常服,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服之。 一、前后病背疽人,多是先發(fā)渴而后背疽作,不然,背疽安而后發(fā)渴疾,因此不救者甚 多。若有渴疾人,則合專服加減八味丸,能使渴疾既安,疽疾不作。若驟得背疽之疾,既安 之后,不問有無渴證,便合常服加減八味丸,非特可以杜渴疾之將來,亦且大能滋益氣血, 生長肌肉,使精神強健,此乃累試之驗。 \x加減八味丸\x 治癰疽后合服補藥。若用峻補之藥則發(fā)熱,又況癰疽既安之后,多傳作 渴疾不可治療,當預服此藥。如能久服,永不生渴疾,氣血和壯。未發(fā)疽人,或先有渴癥,亦 合服此藥,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熟干地黃(如法揀好者買。制度過,焙,銼,二兩) 真山藥(銼細,微炒) 山茱萸(去核 取肉,焙干,二味各一兩) 肉桂(味辛辣、薄者買。削去粗皮,銼,不見火。用一兩,別研,取 半兩滓末和入眾藥,余粗滓仍勿用) 澤瀉(水洗,銼作塊,無灰酒濕,瓦器盛蓋,甑上蒸 五次,銼,焙) 牡丹皮(去心、枝杖,銼,炒) 白茯苓(去黑皮,銼,焙,已上三味各八錢) 北真五 味子(揀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傷火,一兩半,別研、羅,和入眾藥。此一味最要真者,其 詳已著十全湯內(nèi)) 上研、羅為細末,煉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無灰酒或鹽湯任下。
<目錄> <篇名>論渴疾本原 屬性:有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shù)升,愚遂獻此方,諸醫(yī)失笑云∶此藥若能止 渴,我輩當不復業(yè)醫(yī)矣!諸醫(yī)盡用木瓜、紫蘇、烏梅、參、苓、芍藥等生津液、止渴之藥,服多 而渴愈甚,數(shù)日之后,茫無功效,不得已用此藥,服之三日,渴止。因此相信,遂久服之,不 惟渴疾不作,氣血益壯,飲食加倍,強健過于少壯之年。蓋用此藥,非愚敢自執(zhí)鄙見,實有 源流。自為童兒時,聞先君言∶有一士大夫病渴疾,諸醫(yī)遍用渴藥,治療累載,不安,有一名 醫(yī)誨之,使服加減八味丸,不半載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今醫(y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 誤矣!而其疾本起于腎水枯竭,不能上潤,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濟,煎熬而生渴。今服八 味丸,降其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后疏其藥性云∶內(nèi)真北五味子最為得力,此一味獨 能生腎水、平補、降心氣,大有功效。家藏此方,親見有驗,故敢詳著之,使有渴疾者信其 言,專志服餌而取效,無為庸醫(yī)所惑,庶廣前人制方濟惠之意。
<目錄> <篇名>癰口將收論 屬性:癰口將收之際,最忌用急澀斂口之藥,只宜用神異膏貼。多見昧者立說,破此一段,不 過病者厭于將理,醫(yī)者急欲獲利,不思毒瓦斯發(fā)泄未盡,其疾再來,人命自此不救。
<目錄> <篇名>癰久瘡口不合論 屬性:一、治癰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患氣血枯竭不潮,于 瘡遂致如是,合用白北艾湯洗,神異膏貼,多服排膿內(nèi)補散。每日用好北艾葉一把,入瓦器 內(nèi)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凈肉,以舊絹帛兜艾葉乘熱沃澆,一日一次, 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熏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其瘡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 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 一、病癰疽之人,適被庸醫(yī)用毒藥掩 ,或以針刀傷割,不能生肌肉,瘡口不合,切不 可用急澀斂口藥,當只用豬蹄湯、北艾湯相間洗,以神異膏貼之,并服排膿內(nèi)補散。 一、前方但是居于州縣間、有力者能及之,若適在鄉(xiāng)原、與夫無力以市藥者,只可用 鷺藤酒一方,終始服餌,俟其疽破,即以神異膏貼之,蓋神異膏所用藥材,皆非貴細難得 之藥。前后用此以醫(yī),田夫野老,百發(fā)百中。 \x大川烏丸\x 治發(fā)背,活經(jīng)絡,生肌肉。 大川烏(生,去皮、尖) 當歸 赤芍 蘇木(銼,炒) 沒藥(生用,一兩,別碾) 乳香 (一兩,別碾) 穿山甲(用蚌粉炒脆,去粉,二兩) 獨活(合用老羌活。今鋪中所賣獨活乃土 當歸,不可用,二兩) 上為細末,和勻,酒煮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溫酒下三十丸,空心下。 \x二烏丸\x 治發(fā)背,托里定痛,驅(qū)風毒,涼血。 羌活(去苗) 薄荷葉(各三兩) 川芎(以上各不見火) 元參 地榆 麻黃(去節(jié)) 防 風(去蘆) 天麻 白芷 白僵蠶(用直者,去絲、足、口) 牛蒡子 炒蔓荊子(去蒂并白 膜) 旋覆花(去萼) 荊芥穗(各二兩) 甘菊花(三兩) 何首烏(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蟬蛻 (去足,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任下,食后服。 \x退毒下膿漏蘆湯\x 治疽作二日后,與五香連翹湯相間日服之。 黃 (生用) 連翹(各一兩) 大黃(一分,微炒) 漏蘆(一兩,有白茸者) 甘草(半兩,生用) 沉香(一兩) 上為末,姜棗湯調(diào)下。此二方連日相間服,乃宣毒之藥,覺毒盡住服。 \x參苓順氣散\x 治病癰疽人,進飲食,降氣,健脾。 烏藥(一兩半) 人參(一分) 茯苓(一分,白者) 青皮(去白,半兩麩炒,半兩蜜炙) 真紫蘇子 (二錢半,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末二錢,水一盞,姜、棗煎至八分,早晨空心溫服。煎藥不用紫姜,能 發(fā)熱、動氣;當用老姜,連皮使。 \x梔子黃芩湯\x 治發(fā)背瘡潰后,因飲食有傷,調(diào)攝不到,發(fā)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 連翹 山梔子仁 黃芩(去心。各二兩半) 黃 (生用,一兩) 防風 石韋(合使桑白 皮自取者) 甘草(生) 犀角(生用) 人參 苦參 白茯苓(各二錢半) 上已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x蚣蝎散\x 治癰疽瘡口小而硬,貼膏藥而膿不來。此為風毒所勝。 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生用) 全蝎(三個,去爪,要有尾者,生用) 木香(一錢重)
上為細末。每用時,先以豬蹄湯藥洗疽了,以此藥一匙許,糝于膏藥面上,近瘡口貼, 其效如神。每用神異膏,合先量疽大小,涂在紙花上了,卻用此藥糝于膏藥上,要使先到瘡 故也。若瘡口闊大及不硬,則不必用此。 \x內(nèi)托黃 丸\x 治因用針砭傷其經(jīng)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 黃 (八兩,生用) 當歸(二兩,洗、焙) 肉桂(去粗皮) 木香 乳香(別研) 沉香(以上四味 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綠豆粉四兩、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熱水下,不 拘時候。 \x沉麝湯\x 治發(fā)背疽之人,斂口生肌。不得用躁急之藥,合用麥飯石膏涂,續(xù)用好膏藥貼 之,瘡口自然斂合。如醫(yī)治后,時為庸醫(yī)用毒藥掩 、或刀割傷內(nèi)血重者,兼服此。 木香 麝香 沉香 藿香葉 連翹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無時。疽疾既已,先服取毒之藥,又 用麥飯石膏涂貼,五、七日之后,病漸減退,合服大川烏丸、二烏丸驅(qū)除余毒,活氣血,生肌 肉,排宿膿,去風邪,又合服洪氏內(nèi)補散,多服為妙。 \x立效散\x 治發(fā)背及諸癰疽并瘰 有效。 皂角刺(半斤,揀去枯者,細銼,炒赤色為度,須耐久妙) 甘草(二兩,合生用) 栝蔞(五個,去皮 取肉并仁,搗研,炒黃,干者不必炒) 乳香(半兩,別研和入) 沒藥(一兩,別研和入) 上五味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乳癰與前方間服,神妙、神妙! \x忍冬丸\x 療病既愈,須預防發(fā)癰疽宜。 忍冬草(左纏藤是也。不拘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以酒于瓶內(nèi)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為末,以所浸酒為糊丸,如梧 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不拘時。 治一切癤毒癰疽,將結(jié)則散,已聚則破,已破痛不可忍者,貼之則寬,止痛神效,不可 具述(按∶以下所制方,皆不另立方名)。 無鹽桃末 皂角末 白芷末 荊芥末 草烏頭末 上等分,用米醋調(diào),貼四圍,留中。蜜調(diào)亦得。
<目錄> <篇名>癰癤不可用膏藥貼合論 屬性:治些小癰癤,結(jié)而未成,不可用膏藥貼合,以藥涂,使內(nèi)自消。每用生取鹿角尖,于砂 缽內(nèi), 同老米醋、今俗呼黃子醋濃磨,時以鵝翎涂拂于癰癤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涂, 一二日即內(nèi)消。每覺有些小癰癤疼痛、發(fā)熱時,便用生甘草節(jié),不炙、不焙,用日曬干,若 無日,焙于籠蓋上,微火,碾為細末,以熱酒調(diào)二三錢服,連進數(shù)服,疼痛與熱皆止。治癰疽 未結(jié)成,并血氣凝滯、腫結(jié)成塊者,用吳茱萸微炒,碾為細末,雞子清調(diào)涂,神妙!疾輕者宜 用此。 \x治癰疽發(fā)背神方\x 金銀花(一名忍寒草) 上采葉,研為滓。每用不限多少,納瓷瓶中,入水,用文武火濃煎,臨熱入好無灰酒與 藥汁相半,再煎十數(shù)沸,濾滓,時時服之。留滓焙干,碾、羅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梧桐子 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丸藥俟疾稍退,可以常服,蓋其力輕甚故也。 \x預防癰疽方\x 服此藥可以終身無此疾。 綿黃 (七兩。揀如箭捍樣、性軟者用,蘆并叉附不用。一半生使,細銼,焙干;一半銼作 寸長截,捶匾,以蜜水浸潤濕,瓦器盛蓋,于飯甑上蒸三次,取出焙干,銼碎) 粉草(去節(jié)并 去皮,一兩半凈,將一半生,細銼、焙;一半炙黃,銼、焙) 上二味,碾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 午,白湯煎,常當湯水服;夜候飲酒,初杯用酒調(diào)服。若平日能如此常服之,終身不患癰疽之 疾。 案∶以上各方,不見于諸論中,今總集之,附于諸論之后。 腦疽不可灸,引其氣一上,痰涎、膿血并起上攻,傾人性命急于反掌,但當急灸三里穴 并氣海,漸漸服涼胸膈、化血之藥,人可小安。此說載《通神方論》。腦疽、咽喉生疽,古法皆 不治之證,此灸法引毒瓦斯歸下,其理頗長。得此疾者,豈可坐受其斃,當信而用之。 \x栝蔞散\x 治婦人乳癰奶勞,神效(今俗呼奶勞,即此疾之漸)。 栝蔞(一個。去皮,焙、研為末,急用則爛研。子多者有力) 當歸(凈洗,去蘆,焙細,半 兩) 甘草(半兩。細銼,生用) 通明沒藥(一分,別研) 乳香(一錢,別研) 上用無灰酒三升,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食后良久服。如有 奶勞,便服此藥,可絕病根。如毒己成,能化膿為黃水;毒未成,即于大小便中通泄。疾甚,再 合服,以退為妙。婦人乳疽方雖多,獨此一方神效無比,萬不失一。 按∶以上二方,一治腦疽,一治乳疽,皆與背疽無涉,以其為李氏之書,故并附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