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治學科,我想說的就只有四個字:全是套路! 在高中階段的所有學科里面,政治的套路是最長的套路,沒有任何一種選擇比政治選擇題更容易,沒有任何一種主觀題比政治主觀題更有方法,正所謂熟套路者得政治,只要套路深,鐵杵磨成針。 我們一般是通過課堂講解、熱點關注、和考試答題三方面逐步了解政治,而作為一個深知套路的政治老師的學生,我將告訴大家如何在這漫漫套路上下求索。 ◆ ◆ ◆ 課堂講解 | 讀厚讀薄,你也知道 ◆ 把書讀厚 | 帶著問題來看書 政治書里面的標題和正文里自帶問題和答案,都是基礎知識,如果死記硬背十分枯燥,建議大家不要背知識點,用問題串聯理解會更全面,更助于思考。 自己讀書研究時需要問自己的重點問題就三種:
比如: 一小節的標題是“民主決策:做出最佳選擇”,自帶的問題就是:
這些問題大部分是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講到的,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老師講課的同時,在正文中找到答案,并在章節標題旁邊加上what、why、how層面里想到的所有的問題,并且標上不同的號。 ◆ 把書讀薄 | 用目錄、邏輯、關鍵詞做框架 從每一節課中,通過三個重點問題串在一起,我們會看到不斷有新的內容出現,會不斷分析出新的想法,這一過程在高一高二上課時會慢慢積累,細水長流。 在學完一章或者一學期的知識點后,需要用知識框架去整理政治知識點,這時就是把書讀薄的過程。 有好的框架,不僅可以在考試看到問題就快速反應出很多相關的知識點,更可以縷清思路。高分同學不會只依賴于參考書的框架,而是學會自己動手列表。 親測有效的方法如下: (1)用好政治書目錄自帶的框架 目錄就是天然的好框架。每一單元結束的時候,在目錄后面用大括號串聯每一章節的知識,用自己上課整理好的重點問題串聯章節知識點就是很好的方式。最好用鉛筆,可以反復寫框架。但是目錄框架單元化嚴重,沒有辦法串聯更大范圍的知識。 (2)用好考綱關鍵詞自帶的術語 每一個單元都有自己的關鍵詞,也就是重要知識點,這些關鍵詞的來源就是考綱。政治考綱的考點羅列都是關鍵詞,把那些關鍵詞都串聯起來整理一個框架,對于政治更好一點的同學來說更為實用。比如:交叉持股、國有資產、現代行政體系、電子政務、一帶一路等等,這些關鍵詞在考試中都會出現,需要我們在上課的時候把它們單獨記在筆記本上。 (3)思考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 構建框架的重點不在于內容,而在于思考出知識點的邏輯聯系。 四本政治書里面必修2和必修4的政治生活和哲學知識點都很有條理,但是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這兩本書的知識點非常混亂,尤其是經濟生活,有的同學感覺到一章和一章之間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時就需要框架將其系統規范化。 比如:經濟生活那本書里面,第二單元就是“生產、勞動與經營”,具體小章節內容是這樣的:
知識點多而且亂,但是用框架整理的時候我們發現這一單元其實就是將生產從宏觀講到微觀,宏觀上的生產和消費以及生產制度,微觀上生產者就是企業和勞動者和銀行(金融服務生產者,聯結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投資渠道),這一單元就可以有邏輯的梳理完畢。 ◆ ◆ ◆ 時事熱點 | 思考領悟,才有提高 有的家長總會拉著學文科的孩子說,快看會新聞,這對你學政治學語文什么的都有幫助,真的是這樣嗎?這種時候孩子會很無語的反擊,這和我們學的政治差得遠好吧,看這有什么用。實際上,二者都不完全正確。 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政治是一門現實的學科,必然是和時事有關系的,出題的素材也都完全來自于新聞。每一個熱點背后都是政策的體現,政策來源于我國的政治基本大綱,所以把知識點和時事的匹配的思考過程才是讓政治領悟更深的過程。 比如:政府為什么要公布權力清單?電子政務的意義是什么?政府給企業公布負面清單的原因是什么?一帶一路對區域有什么經濟和文化意義?一般來說,我們對于新聞熱點的思考有:
努力在腦海里檢索相關知識點進行推想,還可以看一下新聞評論,專家關于這個熱點的專業評價往往有很多政治基礎知識的要點。 ◆ ◆ ◆ 卷面考試 | 主觀題才是拉分項 政治選擇題簡單這是人盡皆知的,除了個別經濟和哲學選擇題有一點點難度之外,其他的選擇根本就是秒答。因此政治考試的重點就在主觀題。而大多數同學對主觀題就不是很重視了,認為反正不可能和答案一模一樣,隨心而寫。 我只能說:你錯了!你犯了大錯了! 政治主觀題拉分太嚴重了!經歷過高三模考的都知道,政治主觀題最高能到46-48,最低的就27、28,高考中也是一樣的。 以下是常見問題: 政治主觀題的正確打開方式: 38、39題為政治主觀題,都是用一段新聞熱點材料,考察相應的政治知識。其中38題是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39題是文化和哲學生活。一般來說一個大題26分,一共52分。 強度注意:作答一定要關注每次答案的得分點在哪里,財政、收入分配、民主決策、文化創新、實踐與認識的基礎等等關鍵詞才是老師看到時的給分處,要有意識走套路后偏向關鍵詞來作答,避免無用的表述: ◆ 經濟題的套路 | 材料是王道 ① 圖表題 | 這個圖在展現什么?
② 分析經濟原因 | 按材料邏輯 逐字逐句分析材料,找到跟經濟相關的所有原因,不要放過材料中的任何句子。然后用自己已有的框架去檢查(而不是思考)兩點:
必要性就是現狀和這個的重要地位;重要性就是這個的意義,也就是有利于XXX。 ③ 提出經濟措施 根據材料看出來這個經濟問題出現的原因和主體,分主體來提出經濟措施。 一般來說經濟措施都是大+小(大態度+小措施),這樣的答案有情懷又實干,比如先提出“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這種的大方向,加上一個具體措施的小例子“開展聽證會”。 ◆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 跟著課本知識走 ① 為什么要采取這個政治或文化舉措? 比如:為什么要保護珠算?
② 評價一下這個政治或文化措施 評價類的題目,也即怎么樣類的題目,答題應當遵循以下套路:
③ 分析XX和XX的關系?XXX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 這種問法實際上考察的是具體的知識點,答題應當遵循以下套路:
④ 提出幾點建議 提建議的題目實際上比較簡單,只需要分主體提出措施,例如:
◆ 哲學題目 | 聯系知識點和材料 哲學題目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關鍵在于聯系知識點和材料。在題目給定范圍之后,寫出相關知識點,重點在于分析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一哲學原理的。因此套路就是:
◆ ◆ ◆ 分數無關天賦,態度決定一切 政治考試沒有天賦之分,只有態度區別,足夠的重視就會在行動上有足夠的認真,足夠的認真就會得到足夠的回報,政治正確,踏踏實實按照套路練題的學生往往才是最后的高分得主。 因此,希望各位同學在學術上能做到“一絲不茍”,力爭課堂效果最佳,時事分析最透徹,每一道題答案最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