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是“帝師之鄉”,是儒、道兩家治國文化的發祥地。華夏文明自黃帝始,黃帝的道師為廣成子。華夏是“禮儀之邦”,禮之大者為讓,禪讓天下是許由教給堯、舜的。 黃帝問道廣成子 黃帝問道廣成子,最早見于《莊子·在宥》篇。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 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晉代葛洪的《神仙傳》中說:“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問答內容,與《莊子》相類。 《列子·湯問》——“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 后世道教稱廣成子為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開天經》:“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消自陰陽,作道戒經道經。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 在《封神榜》中,廣成子為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一位弟子,玉虛宮中第一位擊金鐘的仙人,也就是昆侖十二金仙之首。深受元始天尊寵愛,修行于九仙山桃源洞。幫助姜子牙破金光陣,打死金光圣母;桃花嶺上打退聞太師;佳夢關前,打死火靈圣母;三謁碧游宮,將龜靈圣母打回原形;誅仙陣用番天印,將多寶道人打了一個跟斗。 中華民族肇始于三皇五帝。通常,稱伏羲為天皇、神農為地皇、黃帝為人皇。其中人皇最貴,因為黃帝建立文治,監于萬國,治理百姓。領土東至于海,西至陜西山西,南至于江,北逐葷粥(匈奴)。 然而,黃帝以武立國,大小七十余戰。《莊子·盜跖》中說:“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黃帝稱帝十九年,天天領兵打仗,沒有安生過一天。《史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崆峒山 黃帝四處尋訪高人賢士,尋求治理天下之妙方,最后崆峒山廣成子處得道。 在通常的理解和學術研究中,廣成子向黃帝傳授的是養生之道、修仙之道。廣成子被奉為隱士或者得道成仙者。其實,廣成子修煉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向黃帝傳授的是“天道”,黃帝將“天道”轉化成為“人道”,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大樹在汝州的崆峒山植根發芽了。 儒家的治國之道,是從修身開始的。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整個過程,就是按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流程展開的。 黃帝第一次拜見廣成子,直接問治國之道。“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從“格物致知”開始,告訴他何為天道,“想取得天地之精,管理陰陽,來治理國家,就好像云氣還沒有凝結就想下雨,樹葉沒有枯黃就要落下一樣,只能讓道德淪喪,人心敗壞”。 然后是“誠意”: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告訴他如何“正心”: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然后是“修身”: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終于得到了“天道”,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然后是“治國,平天下”: “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 廣成子接著說:“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這并非是后世道家所說成神成仙,而是天人合一的心靈境界。 《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黃帝治理國家,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莊子·天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黃帝問道廣成子,亦包含了“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道家治國思想。 廣成子所居之地,崆峒山廣成澤,空同為“無”,廣成為“有”,空同才能廣成,“無為而無不為”之意。 在《莊子·知北游》中,一位名叫“知”的人,向黃帝請教何為“道”。黃帝說:“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黃帝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黃帝與后世老子的治國理念,被成為“黃老之術”。西漢君臣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之道,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至“文景之治”達到鼎盛。以后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事”,宋代的以文治國,無不受到“黃老之術”的影響。 廣成子因而被譽為“人皇帝師”。 堯讓天下 華夏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左傳》云:“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禮是人與禽獸之分野,文明與野蠻之區別。 《史記·禮書》云:“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 西方崇尚的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中國古代圣王以禮治國,欲望以禮相節,男女以禮相別。 禮之至者為“讓”,小則讓梨,大則讓國。孔子編《尚書》,以《堯典》為首,開篇即稱贊堯“允恭克讓”。堯讓天下于舜,舜讓天下于禹。堯、舜,為廓然大公之圣人,萬代帝王之師表。 許由是堯、舜兩位圣王的老師。 《莊子·天地》中說:“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說:“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堯、舜皆師事焉。” 關于堯讓天下與許由,許由逃避之事。《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都有記載,《莊子》中記載最多最詳。莊子在《大宗師》、《徐無鬼》、《外物》、《讓王》等篇中對許由的高尚品德反復贊嘆。最為著名的是《逍遙游》中的這一段文字: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譙周《古史考》中說: “許由隱箕山,恬泊養性,無欲于世,堯禮待之,終不肯就,時人遂崇大之曰:‘堯將以天下讓許由,由恥聞之,乃洗其耳。’又有巢父,輿許由同志,或曰許由夏常居巢,故一號巢父。” 皇甫謐《高士傳·巢父》: “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冷水洗其耳,試其目,曰:‘向聞貪言,負吾之友矣。’遂去,終身不相見。” 《直隸汝州志》中引《高士傳·許由》云: “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蔡邕《琴操》中說巢父的名字叫樊豎: “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瀝瀝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以清節聞于堯,堯大其志,乃遺使以符璽禪為天子。于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磐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優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于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豎見由方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問惡言耳。’豎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豎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為九州伍長乎?’于是樊豎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于下流。” 許由畫像 據《正德汝州志》記載:“許由廟在西關南,久廢基存。明弘治九年(1496)知州彭綱重建。” 許由廟前有巢父井。《正德汝州志》記述:“巢父井在汝州西關街南,其旁有許由廟,相傳井有八角,上有柏樹三株,凌宵花纏繞其上。故諺云:‘汝州城西八角井,一柏一樹凌霄花。’” 許由與廣成子的思想境界一脈相承,都是以天下為公。 自黃帝之后,天子一直是家族世襲。 黃帝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另一個叫昌意。昌意生高陽。 黃帝死后,孫子高陽即帝位,為顓頊帝。顓頊死后,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為帝嚳。帝嚳死后,兒子摯即位,沒有建樹。弟弟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無私禪讓的帝王只有兩位,一個是堯,一個是舜,他們都是受到許由高尚品德的影響。大禹之后,天子之位,又回到了家族世襲制。 唐人楊植撰《許由廟碣》。碑文中說: “堯之聰明,由先生成;堯之治理,由先生始。堯不以天下讓先生,先生之道猶昏;先生不以清節避唐堯,唐堯之道何尊。是知天地間,堯而許之,日而月之。生人以來,避讓之大,未有如先生者也。” 作者李志軍,汝州市政協委員,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參與續寫《汝帖》編纂工作。 你可能喜歡 中央公園、濱河公園、九峰山野生動物園、有軌電車、城市二環……2017,汝州讓我們如此期盼! 2017年,汝州這3個鎮將被賦予更大財政自主權,有你老家嗎? 2017年,汝州要辦好六件事實施老城區改造提升,件件都是大事!有些以前想也不敢想! 大局已定!河南這6個縣(市)被國家看上了,將獲重點扶持…..家鄉正在召喚你! 《汝州市棚戶區改造拆遷安置補償暫行辦法(汝政[2016]14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