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條”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據悉,阿里啟動的這個“NASA”計劃,將主要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等核心技術,要面向未來20年的難題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 吃瓜群眾紛紛表示:阿里要“上天”呀!其實,這也證明了每家企業在未來若想站穩腳跟,手里都必須掌握著新技術。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帶來一份由斑馬公司進行的亞太及全球零售行業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分析了塑造全球零售業未來的技術趨勢,我們可以一起看看全球的零售企業在未來最想做的事兒。 該報告調查對象來自北美、南美、亞太和歐洲,涉及專賣店、百貨、服飾店、超市、電子產品和藥品連鎖店等多個行業。 我們先來看一下亞太地區零售企業的調研情況。報告中預計,在亞太地區的零售商銷售額來源,將從實體店逐漸轉向在線渠道,這將帶動實體和在線平臺之間的協同效應。 在亞太區,88%的零售商希望在未來四年內支持線上購物,店內提貨模式,從而進一步完善全渠道購物。 至2021年,亞太區近76%的零售商將能夠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到店服務。大多數零售商將能夠了解特定客戶到商店中的時間。這將通過諸如微定位等技術實現,讓零售商能夠捕獲更多數據、提升準確性、并獲得客戶洞察。 報告顯示,零售商認為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缺貨、相同產品在另一家零售店價格更低、找不到想購買的商品。亞太區76%的零售商認為整合電子商務和店內體驗對于業務非常或至關重要,他們希望可以為消費者提供無縫的購物體驗。 亞太區86%的零售商將于2021年之前部署移動銷售點(MPOS)設備,顧客可以使用它們在商店中的任何地方進行掃描,并通過信用卡或借記卡付款。 MPOS是新型支付產品,與手機、平板電腦等通用智能移動設備進行連接,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輸,外接設備完成卡片讀取、PIN輸入、數據加解密、提示信息顯示等操作,從而實現支付功能的應用。 亞太區72%的零售商認為大數據管理對于其運營來說非常或至關重要。多家企業預計將投資于預測分析、用于防損和價格優化的軟件分析、以及用于運營和提升客戶體驗的攝像頭和視頻分析。 根據調查,消費者不滿的主要原因包括商店之間的定價不一致、以及無法找到所需的商品——無論是因為缺貨、或商品在店中位置的錯誤擺放。73%的零售商計劃通過自動化、傳感器和分析技術實現其供應鏈的實時可視化,從而解決這些問題。 調查中顯示,雖然在線和移動商務已經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但是全球有91%的零售銷售還是在實體店完成的。因此,有72%的零售商計劃利用由自動化、傳感器和分析支持的實時可視性(Phygital),來重新構建供應鏈。 在實時可視化方面,零售商想投資的技術包括安全傳感器、用于追蹤銷售庫存狀態的傳感器、物聯網設備和網絡監控,以及用于追蹤顧客通道的傳感器等等。也就是說,在未來,也許當你進入一家超市后,這些電子設備是感知你的行走路線的,并能實時監控貨品等的安全! 聽起來是不是已經覺得很炫酷了?但零售商們想做的還不止這些。 根據調查,至2021年,有75%的商店不僅能夠在特定顧客到店時及時知曉,還能為他們定制店內購物體驗。這部分零售商希望通過基于位置的服務,知道特定顧客在店內的具體位置,實時提示員工來到相應位置為顧客提供服務,同時可以有提示讓商家發現老顧客進店。 而針對線上下單到店提貨的情況,他們想做到當顧客的車到達停車場時收到提示,在開始進行在線訂單的分揀。 調查中還顯示,被調查的商家都在加大對供應鏈轉型的投資力度,注重對庫存狀態的追蹤以進行促銷;73%的零售商將大數據管理列為業務關鍵型因素;諸多零售商將“線上購物,線下提貨”作為重要目標。 有意思的是,每個地區的零售商發展愿景都不相同。 消費者的預期在不斷變化,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全球零售業都處在轉型中,物聯網、機器學習/認知計算和自動化是全球零售商最關心的技術趨勢。 你看,零售哪是賣貨這么簡單。 信息來源:快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