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經方脈診 一、夯實基礎——知識準備篇: 胡老解讀《傷寒論》脈診特點:以八綱辨證為綱,把常見的脈分為太過與不及,使臨證者把所見之脈與所見之證合參,很快得出所辨之證。 舉凡表里陰陽寒熱虛實無不應之于脈,故脈診于辨證亦有其一定的指導作用。 脈的部位:寸口即指橈骨動脈言,診時以中指端向高骨動脈處按之,即為關位,然后下食指和無名指,前指所按即寸位,后指(無名指)所按即尺位。 平脈與病脈:在《傷寒論》,把無病健康人之脈稱謂為平脈。平,即平正無偏之謂,故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則脈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為病脈,我們經常所稱的浮、沉、數、遲、大、細等等,即皆病脈的象名。 在臨床所見,脈現單純一象者甚少,而常數脈同時互見,如脈浮而數、脈沉而遲、脈浮數而大、脈沉而細等等。 脈則不外太過和不及兩類。太過者,謂較平脈為太過也椈不及者,謂較平脈為不及也,如浮、數、滑、大等即屬太過的一類脈椈沉、遲、細、澀等即屬不及的一類脈。 脈動、脈體、血行即脈象來自的三個方面,與上述之脈象兩大類別,合之則為脈象生成的根源。 中診脈診記:《內經》有三部九候診法:寸關尺為脈之三部,浮中沉為脈之三候,三部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為九,因謂為三部九候。 《傷寒論》有三部診法首見,即診人迎、寸口、趺陽。 有診脈獨取寸口之說,源于寸口侯十二經。推廣于晉代王叔和《脈經》,因此傷寒論的脈診的理解應參考、印證于寸口診法,脈診合參才能符合體系結構。 二、撥云見日——聽課進階篇 《中診》中寸關尺對應:右側肺脾命,左側心肝腎。鮑老師用紅色字體標注:《傷寒》中寸關尺對應關系為: 寸—上焦,關—中焦,尺—下焦,并無具體臟腑對應關系,其中寸脈應胸膈以上——心、肺、氣管以及五官官竅;關脈一般侯中焦——肝膽和脾胃;尺脈一般侯下焦。 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明確傷寒脈診不但可以使自己的脈診方式歸一,而且對于體系中脈證對應很重要。 脈象的真假是指脈象與病癥屬性是否一致。若出現不一致,辨證如何取舍? 大多數情況為舍脈從癥,主要是要解決患者的主訴。總之,脈與癥的從舍應四診合參,仔細辨別,綜合分析才能取舍得當。鮑老師舉例:《傷寒》條文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此條文中有證,無脈,卻可隨證遣藥。而后文中有許多大承氣湯的脈象,陽明內熱,陽明腑實,“痞滿燥實堅”,脈大有力,脈堅而澀,脈堅而實,用大承氣湯。后又寫到“脈沉而細,脈沉在里”,也是大承氣湯,原因在于有合病證,脈象也不是單一,而是復合脈。 三、回爐重鑄——思考總結篇: 怎么去學習脈診?如何學透傷寒脈診? 把握大的方向,歸一原則,用傷寒脈診的思維方式去實踐 。 如果沒有大量的病人進行實踐,理論知識只能停留在理論,無論你造的再好那都叫做空中樓閣,沒經過實踐的檢驗。通過實踐的檢驗,鮑老師的課程是通過在門診臨床經驗之談,能夠彌補我們的短板,透過現象看本質。吃透老師課程中的病例,在實踐中去摸索,多見多識多交流。 經方實用脈訣(源于胡希?。?/span> 浮主表熱也主虛,沉里虛寒水飲瘀 數常主熱虛也見,遲主虛寒實不奇 弱虛津血常出汗,弦痛弦飲津血虛, 緊實緊痛痰水飲,緩脈血少是常理, 滑實滑熱邪也盛,澀虛血少要常記 洪脈熱盛不為錯,微脈氣血必定虛, 大主熱實兼虛勞,細脈血少定是虛, 長脈一般多主實,短脈主虛亡血急, 急脈邪盛久病兇,伏脈水飲兼寒虛 芤脈虛勞血不足,革脈亡血漏精遺。 結脈主虛兼淤血,代脈主虛難調理 上實下虛表也促,實脈虛脈是本意 動脈主驚也主痛,仲景脈法要牢記。? 作者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 傷寒一班 張福海 審稿丨傷寒一班班長 付志文 編輯丨新媒體部 儲小彬
本系列為鮑艷舉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學習班的感悟分享。 醫路漫漫,愿與眾醫友共勉!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52.經方方證與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