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
5.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四)違反四季正常的氣化對人體的影響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5 何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 講解:陳遠國 大家好,上堂課我們研習了逆四時所產生的疾病。今天繼續研習下面的章節。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前文講述了四時五行氣陰陽氣的變化,這里又重點突出陰陽氣、四時五行氣(講四時雖是講木火金水,但土已包含其中,土的力量散布四方四季。故講四時即是講五行氣。)是萬物變化的根本。 這里四時陰陽,不能單純理解成春夏之陽秋冬之陰,而是四時之木火土金水氣以及陰陽氣。雖木火為陽,金水為陰,但陰陽氣是特定的氣,也不能完全用木火金水代替陰陽,木火金水雖有陰陽性質,但也不能完全用五行氣完全代替陰陽氣。 萬物皆是陰陽氣、五行氣所產生的(生物之靈性除外),萬物的變化也都是陰陽氣、五行氣變化所主導發生的,也可說萬物的變化是陰陽氣、五行氣變化的外在現象。陰陽氣、五行氣則是萬物變化的促發根本,所以講“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 圣人了知陰陽氣、五行氣是萬物的根本,也是人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根本,所以要根據陰陽氣、五行氣的變化以養生?!?span>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春夏二季,木火氣盛,陽氣生發外散,春夏以養陽氣。秋冬二季,金水氣盛,陽氣收斂內藏,秋冬以養陰氣。 以從其根,這個根即是指陰陽氣、五行氣,是指的萬物之根本的這個根。有的醫家把這里的根解說成陽為陰根,陰為陽根。故得出“春食涼,夏食寒,秋食溫,冬食熱”的結論。因春夏為陽,陰為陽根,因要養陽之根,故食涼寒,秋冬為陰,陽為陰根,因要養陰之根,故食溫熱。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是由于認為“以從其根”的“根”是代表的陽為陰根、陰為陽根,但聯系上下文,這里的根不是指陽為陰根、陰為陽根,而是指為萬物之根本的陰陽氣、五行氣。故“以從其根”是指以從四時陰陽氣、五行氣之性以養之。 怎樣是順四時陰陽氣、五行氣之性呢?即怎樣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呢? 春季木氣旺盛,陽氣上升。對應人體來講,即是肝氣旺盛,將腎中閉藏的五藏六腑的精華及元氣生發出來,升散上來。所以春季確保肝氣順利發生,陽氣順利上升即是春季養生養陽。夏季火氣旺盛,陽氣蒸騰。對應人體來講,即是心氣旺盛,將肝藏生發的五藏六腑的精華及元氣進一步蒸騰宣散。所以夏季確保心氣順利蒸騰,陽氣順利宣散即是夏季養長養陽。 至于春夏食物藥物是偏寒涼還是偏溫熱,則是不確定的。假如某些年份春夏之氣處于正常程度,人體精華及元氣能順利生發宣散,則不需刻意選擇寒熱的食藥以促使精華及元氣生發宣散。若是某一年份春夏氣弱,則人體精華及元氣生發宣散不足,則需助其生發宣散,需選擇溫熱食藥以幫助木火之氣生發宣散人體精華及元氣。例如今年2017丁酉年,春季木氣力量弱,不足以生發人體精華及元氣,則需適當使用溫熱食藥以助肝氣上升外散。再如1993癸酉年夏季火氣力量弱,不足以蒸騰宣散人體精華及元氣,則需適當使用溫熱食藥以助心氣蒸騰宣散。若是某一年春夏氣強,則人體精華及元氣生發宣散太過,則需減弱其生發宣散,需選擇涼寒食藥以減弱木火之氣生發宣散人體精華及元氣。例如1992壬申年春季木氣力量太強,人體精華及元氣生發升發太過,則需適當使用涼寒食藥以減緩肝氣上升外散。再如2008戊子年夏季火氣力量太強,人體精華及元氣蒸騰宣散過度,則需適當使用涼寒食藥以減緩心氣蒸騰宣散。 所以春夏養陽,是確保春季木氣正常生發,陽氣正常上升,夏季火氣正常蒸騰,陽氣正常宣散,不足者則助之,過度者則緩之。不能說一定用涼寒食藥還是溫熱食藥,看需求而定。 正是由于春夏養陽,近現代人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概念。 現在冬病夏治幾乎盡人皆知,說是中醫的養生秘訣?,F在由于某些產品的流行,更是大肆鼓吹冬病夏治,不論什么體質,也不論什么年份,都鼓吹要冬病夏治。現在許多病人都知道冬病夏治,冬天生病了,干脆不治了,等到夏天再治。 其實,在《黃帝內經》中沒有任何條文,明確提出過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近現代才提出的概念。首先說明,冬病夏治并不是說冬天病了不用治等到夏季再治。而是近現代的醫家在治療寒濕頑疾的時候,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潛藏,治療很難奏效,而到夏季陽氣盛大、開發外散,再用溫熱藥以助其陽,幫助祛除身體痼寒。這本來完全是對的,也的確是“春夏養陽”的常規運用。不過,這也是由于在冬季寒濕痼疾治療難以奏效的前提下,委曲求全的辦法,并不是說明冬病夏治如何高明。若是冬病一定要等夏治,實際身體受寒濕侵襲的時間延長了,身體是有進一步受損的,治療也是更難了一些。冬病即可冬治,不必遷延至夏,以前的醫家沒辦法,現在有辦法。 現在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某些人在不明醫理的前提下,大肆鼓吹冬病夏治,不管是什么體質,也不管是什么年份,夏季都一律施予溫熱藥,大補陽氣,殊不知害人而不自知,不明醫理的百姓身體受傷害還會心甘情愿。 若是夏季陽氣過盛的年份,比如1968戊申年、1998戊寅年、2038戊午年、2008戊子年、1962壬寅年、1992壬申年、1984甲子年、2014甲午年、1972壬子年、2002壬午年等等年份,陽氣開發外散的就很過度,此時則不能再食溫熱之藥助陽升發外散了。還有先天體質木火旺盛的,本身陽氣就升發外散太過,也不能再用溫熱之藥助陽升發外散了。否則陽氣升發外散過度,更容易造成上盛下虛,血壓上升,四肢無力,甚至腦血管爆裂。 若是不明醫理,在木火旺盛的年份或者對木火旺盛體質的人,夏季再大補陽氣,則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木火旺盛的年份或木火旺盛體質之人,春夏則應行秋冬收藏之令,對陽氣加以收攝,不讓陽氣處于開泄過度的狀態,讓陽氣處于正常布化的狀態才可。且由于陽氣開發外散過度“陰氣內化,陽氣外榮”,陽氣外榮耗損內陰,則需一定的涼寒之藥以補耗損之內陰。這種狀態,理論雖應用涼寒之藥以涼潤之,收攝之,具體操作時當需考慮,春夏陽氣盛于外,而陰氣盛于內,越是陽氣開泄外散過度,則脾胃越寒,故用涼寒之藥還要考慮其人脾胃是否虛寒。若脾胃虛寒,且不可為收攝開泄過度的陽氣而一味使用涼寒之藥,還需在用涼寒藥收攝陽氣的同時輔以溫熱藥保護脾胃。 秋冬如何養陰呢? 秋季金氣旺盛,陽氣下降。對應人體來講,即是肺氣旺盛,將人體精華及元氣收斂起來,以便冬季閉藏。所以秋季確保肺氣順利收斂,陽氣順利下潛即是秋季養收養陰。冬季水氣旺盛,陽氣閉藏。對應人體來講,即是腎氣旺盛,將秋季肺藏收斂之人體精華及元氣閉藏。所以冬季確保腎氣順利閉藏,陽氣順利封藏即是冬季養藏養陰。 至于秋冬食物藥物是偏寒涼還是偏溫熱,則是不確定的。假如某些年份秋冬之氣處于正常程度,人體精華及陽氣能順利收斂封藏,則不需刻意選擇寒熱的食藥以促使精華及元氣收斂封藏。若是某一年份秋冬氣弱,則人體精華及元氣收斂封藏不足,則需助其收斂封藏,需選擇涼寒食藥以幫助金水之氣收斂封藏人體精華及元氣。例如1995乙亥年,秋季金氣力量弱,不足以收斂人體精華及元氣,則需適當使用涼寒食藥以助肺氣之收斂。再如2001辛巳年冬季寒氣力量弱,不足以封藏人體精華及元氣,則需適當使用涼寒食藥以助腎氣封藏。若是某一年秋冬氣強,則人體精華及元氣收斂封藏太過,則需減弱其收斂封藏,需選擇溫熱食藥以減弱金水之氣收斂封藏人體精華及元氣。例如2000庚辰年秋季金氣力量強,人體精華及元氣收斂太過,則需適當使用溫熱食藥以減弱金氣收斂。再如1996丙子年冬季水氣力量太強,人體精華及元氣封藏太過,則需適當使用溫熱食藥以減緩腎氣之封藏。 所以秋冬養陰,是確保秋季金氣正常收斂,陽氣正常下伏,冬季水氣正常封藏,陽氣正常閉藏。不足者則助之,過度者則緩之。不能說一定用涼寒食藥還是溫熱食藥,看需求而定。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故圣人明了四時陰陽氣、五行氣之變化,四時陰陽氣、五行氣主導了萬物之生長收藏,而圣人也同萬物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應陰陽氣、五行氣之沉浮而沉浮。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逆反四時陰陽氣、五行氣,春夏木火升散,陽氣升散,用寒涼藥以收斂之使其不得升散,或過用溫熱藥使其升散過度均為逆,秋冬金水收藏,陽氣下潛,用溫熱藥使其不得收藏,或過用寒涼藥使其收藏過度也均為逆。逆反四時陰陽氣、五行氣自然生命之根本則被克伐,人體之真元則被毀壞,變養生為害生了。 【善濟中醫】 |
|
來自: nplcmzzv7w8pk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