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國學文化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經》2500余年智慧之光依然閃爍,她既是道家學說的奠基之作,又堪稱國學經典之中的經典。 老子的《道德經》依據當時社會文明和認知,探求萬物生命起源及其“壯一老一已”變化規律,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養生健身理念和方法。老子的思想極富哲理,可推及人文,社會,治國,管理,養生,為人處事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每每拜讀宏著,確有小叩大鳴,索少奉多之感,萬分的佩服先賢至圣的睿智。身為炎黃子孫倍感榮幸與自豪,我們可以盡情的從先賢的教誨和叮嚀中感悟和汲取人文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老子人文智慧之一:尊道貴德,不德早已老子曰:“萬物莫不尊道貴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告訴我們:世間萬物最初的生機都是來源于“道”的那個生命原始海洋,都是由道生化而來的;德是道在“有”這個層面上的具體表現,它積聚,蓄養萬物“生”的力量;從李煥喜先生的“能量說”“上去理解。道就是指客觀存在于天地之中的自然的能量。德就是指聚合和寓存于生命物體之中的道,是獲得的道,也就是生命的能量。德源于道,也將隨著生命活動及其消亡最終回歸于道。對道和德的”貴“是萬物自然的選擇,不為任何外力所廹。萬物包括人在內皆是:德聚無形,德厚形生,德蓄形長,德滿形壯,德不充形則老,德虧形滯則衰,德盡形枯則終。故養生之要尊道貴德,不德早已。 老子人文智慧之二:儉德嗇德,德全不危老子曰:“吾恒有三葆,持之寶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 “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告訴我們:人要德道養生,就要慈悲為懷,守善靜心。有寬厚仁慈之心,有包容萬事之度,方能獲道之德。儉德就是養生要節省而不浪費生命能量。嗇德就是養生要珍惜而不奢用生命能量,要善藏培蓄。只有保持德的全而不失,盈而不虧,才不至于招致危險。 老子人文智慧之三:有無兼修,知子守母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老子告訴我們:“無”是指道的本質和核心,“有”是指道的作用和體現。把無認為是天地的開始,把有認為是萬物的來源。萬物道生,既得母子,知子守母,知其然,守其所以然,以涵養生命的能量。 老子人文智慧之四:虛極靜篤,歸根復命老子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老子告訴我們:在不思,不想,不看,不聽,不為的狀態下,在潛意識層面上,身體在六合之內虛化其有形有象的生物物理過程;在肢體和心理活動層面達到清靜,平靜,安靜。心平氣和,心靜炁生。歸根就是在虛極靜篤,天人合一中歸于無極,孕育生命之能量;復命就是萌發先天所具有的動勢,為生命體能量的轉化和變化創造備件。 老子人文智慧之五:知足知止,養性立命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告訴我們:知足常樂,心情好,精神好,利于涵養生命能量,養護心身健康。知止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節制,不要過度使用身體各項生理和心理本能。適度的歡愉,才能使身心和生命得以養護和愉悅,又不招致無端的耗費與損傷。養生之要在于防傷;防傷之要在于防害;防害之要在于防過用。 傳國學經典,塑道德人生。歡迎網友達人參與評價、點贊、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