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平,男, 1996獲得北京中醫藥大學方劑學博士學位,師從王綿之教授。現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中醫科工作,任主任醫師、中醫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博士研究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神經疾病的診斷有了顯著的進步,相對診斷而言,一些腦神經系統疑難病的治療方法還不多,效果也不夠理想。我們在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抓住瘀阻腦絡的病理核心,結合化痰、利水、補腎、熄風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舉例如下。 一、腦積水 申某,女,61歲,銀行干部。1997年3月24日初診。患者1996年8月5日突發頭痛、頭暈、嘔吐,持續10天。8月15日我院神經外科以“腦積水”收住入院。查:神清,語利,雙眼底水腫,四肢活動好,病理征(-)。腦MRI:幕上腦積水。于1996年9月4日在靜脈麻醉下行右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頭痛頭暈明顯減輕,四肢活動好,病理征(-)。術后1個月,頭痛頭暈復起,并逐漸加重。現頭痛頭暈明顯,無惡心嘔吐,納差,心慌,睡眠不佳,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腦MRI:腦積水仍存在。 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水泛凌心。 治法:溫暖脾腎,利水消腫。 處方:制附子9克,茯苓24克,防己6克,生黃芪20克,炒白術12克,澤瀉12克,澤蘭12克,葶藶子9克,干姜5克,滑石15克(包煎),白蔻仁5克(后下),鉤藤9克,天麻3克,川芎3克。3劑,每劑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 藥后頭脹減,但有反復。上方先后加夏枯草、茺蔚子、磁石、珍珠母、石決明、徐長卿、肉蓯蓉、葛根、天花粉、石斛、半夏、苡仁、生甘草、赤白芍、生黃芪、桃仁、紅花、冬瓜皮、郁李仁、瞿麥、燈心、廣木香、麻黃、防風、火麻仁、大黃、焦三仙等,服至8月29日,停藥1個月。 1998年3月1日,癥情又反復,頭暈頭脹頭痛,低頭咳嗽或大便時癥狀加重,晚飯后癥狀也明顯,伴大便干結、口渴欲飲,舌質淡紅,脈細澀。中醫辨證:瘀阻腦絡,水停津虧。治法:化瘀通絡,利水通腑。處方:益母草20克,澤蘭10克,當歸10克,桃仁9克,細辛3克,全蝎3克,僵蠶6克,廣地龍6克,草決明15克,炒枳實9克,栝樓18克,天麻12克,石菖蒲6克。2~3日煎服1劑,7劑后基本無頭脹頭暈頭痛發生。觀察至今,沒有明顯反復。
二、多發性硬化 董某,男,37歲,公安干部。2000年1月3日初診。患者1年9個月前無誘因出現雙眼視力下降,5個月前出現右下肢力弱,隱態起病,慢性病程,階梯樣加重,病程中緩解和復發交替出現。4個月前在朝陽醫院住院,診為多發性硬化。予強的松龍750毫克/天,3天后常規治療,住院治療2個月,因效果不滿意轉入我院神經內科繼續住院治療(住院號:175504)。查體:神清語利,左眼視乳頭顳側色淡,其他顱神經大致正常;四肢肌力V級,肌張力適中,雙上肢腱反射活躍,雙下肢腱反射亢進,右踝陣攣(+),腹壁反射消失,右Chaddock征(+)。右巴氏征(+),無感覺障礙。查頸椎MRI:頸段脊髓多發性硬化(橋腦多發硬化);腦MRI:腦內多發異常信號(多發硬化可能性大),西醫診斷同上。給予強的松治療,癥狀好轉,54天后出院。出院1周后來門診要求中藥治療。現頭蒙不清,頭中似有物阻隔,一過性頭暈,視物昏蒙,有時眼前好象有霧,記憶力減退,右腿軟而乏力,胸悶,心痛,舌質暗、苔微膩,脈細左寸弱。 中醫辨證:腎虧而痰瘀痹阻。 治法:補腎化痰,活血通絡。 處方: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9克,仙靈脾9克,丹皮9克,懷牛膝10克,蛇舌草15克,益母草15克,蒼術12克,生苡仁15克,廣地龍9克,栝樓18克,全蝎3克,丹參15克,炙遠志6克。7劑。強的松35毫克,分3次服。 1月10日二診:3天前起每天減強的松5毫克。口干,口粘,氣短,舌質暗,脈偏數。上方減全蝎、蒼術、栝樓,加炒白術12克、桃仁9克、紅花9克、忍冬藤20克,7劑。1月17日三診:癥狀同前,視差頭蒙,舌苔白膩,脈細滑。改從痰瘀入手。處方:石菖蒲6克,杭白菊9克,夏枯草15克,清半夏15克,化橘紅12克,益母草12克,炒枳殼9克,廣地龍9克,丹參15克,懷牛膝10克,焦三仙(各)10克,路路通6克,生薏仁15克,7劑。以后加丹皮、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以菖蒲郁金湯、天麻鉤藤飲方出入熄風化痰,加全蝎、僵蠶、地龍等痰瘀并治;痰瘀交阻,蘊濕化熱,加蒲公英、蛇舌草、焦山梔清熱解毒除濕;脾虛蘊濕,加炒白術、蒼術、茯苓等健脾祛濕,一俟舌苔薄白,脾胃健運正常,加入生熟地、山萸肉、仙靈脾、仙茅等補腎之品。服藥后癥狀逐漸好轉,中間無反復,頭清,視物較前清楚,記憶力明顯改善,雙腿有力,胸悶、心痛均除。半年后上班工作,3個月前已撤除激素,未見反復。 三、蛛網膜囊腫 姜某,女,40歲,機關干部。1999年6月22日初診。1個月前因劇烈頭痛查腦MRI:右額蛛網膜囊腫,大小2.5cm×3.8cm×4cm。因害怕手術而求治中醫。現頭痛呈跳動性、持續性,以右額為主,連及兩側太陽穴,頭沉,精神欠佳,無惡心嘔吐和視力改變,月經量少、夾血塊,周期正常。舌尖瘀點苔薄黃,脈細沉澀。既往患高血脂癥。 中醫辨證:痰瘀阻于腦髓深部絡脈,經氣不通,不通則痛。 治法:化痰瘀,通腦絡,軟堅結。 處方:夏枯草15克,生龍牡各15克(先煎),大貝母9克,焦山楂12克,廣地龍6克,水蛭5克,全蝎3克,石菖蒲9克,山慈菇9克,桃仁9克,制香附12克,紅花9克,僵蠶6克,7劑。 8月27日二診:頭痛減輕,微頭暈,精神轉好,舌脈同前。上方減決明子、焦山楂,加鉤藤15克、天麻3克,30劑。11月1日三診:仍有輕微頭痛,原方減夏枯草、生牡蠣、生龍骨,加鉤藤15克、天麻10克,7劑。11月10日四診:頭微痛,月經至,量、色尚正。原方減山楂、決明子,加川芎15克、天麻3克、鉤藤15克,7劑。11月19日五診:加強化痰之力,易方續服。藥用天麻5克,鉤藤15克,清半夏12克,化橘紅12克,茯苓18克,當歸18克,炒枳殼9克,川芎15克,炙遠志6克,石菖蒲6克,桃仁9克,僵蠶6克,紅花9克,廣地龍6克。連診3次,上方稍有出入。至2000年1月25日九診,訴頭痛較前明顯減輕,身感麻或涼,尤以兩大腿外側麻涼為著,顏面常感冷風吹拂,舌質淡,脈細尺沉。此為經脈不利,氣血不通。原方佐以益氣活血通脈,加生黃芪、桂枝、防風、雞血藤等。至2月21日,麻涼感已除,兩大腿外側似有熱流通過,渾身舒暢,頭痛也已4日未作。此后繼予6月22日方出入調理月余,頭痛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作。 四、大腦皮層功能障礙 王某,男,21歲,學生,河南人。2000年11月30日初診。主訴:嚴重健忘近3個月。今年7月15日無誘因突然頭痛,當時無惡心嘔吐,持續半個月后在河南醫學院就診,查腦CT后建議做腦積液分流術,術后暫時緩解。半個月后又頭痛,2天后復查腦CT示:額顳(右)血腫。遂鉆孔吸除血腫。術后明顯健忘,約半個月后突然出現昏迷、發熱,T38℃以上,靜點先鋒6號5天,第一天即熱退,神志漸清。10多天后第2次發熱,雖未昏迷但精神不濟,持續半個月,血象居高不下,視物不清(尤其是向上部分視野完全缺損)。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上述癥狀不減,又出現手顫、舌硬、少語。家長見病情日重,遂在10月11日急來我院就診,經急診室收入神外病房。住院當天,患者即不能飲食,神志不清,10月12日失語。在神經外科住院治療14天,患者一直處于昏迷狀態,不能進食(包括流食),不能語言(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齡)。第15天轉入神經內科,診斷:大腦皮層功能障礙。對癥治療,同時配合高壓氧治療。在神經內科治療后第3天能言但語無倫次,第9天能張口進食,第21天語言逐漸恢復,26天語言可。2天前腰穿后頭暈、健忘、語謇加重。今天出院后來門診求治于中醫。現精神萎靡,行走不穩,雙人扶入診室,記憶力差(記不住自己的旅館房間號),視野缺損(上視視野完全缺損),眼珠轉動不靈,雙手顫,多睡,診畢頃刻即坐著入睡。有時頭蒙不清,頭不痛,語言欠利,大便干澀,舌質淡紅微暗、苔白膩,脈細弦。 中醫辨證:瘀阻腦絡,痰擾清竅。 治法:活血利水,化痰熄風。 處方:益母草20克,水蛭5克,澤瀉9克,天麻5克,鉤藤12克,炒白術12克,膽星6克,石菖蒲6克,全蝎3克,桃仁9克,紅花9克,懷牛膝10克,酒大黃3克(后入),蛇舌草15克。3劑。 12月4日二診:記憶力改善,能記清所住房間號碼,手顫亦減輕,頭清,精神好轉,無坐著昏睡現象,視物情況同前;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淡紅、苔薄白,脈微弦。上方減澤瀉、膽星,加當歸、廣地龍,改石菖蒲9克,4劑。12月7日三診:記憶力、語言、行走、精神、手顫均明顯改善,視野已經恢復正常,無頭痛,彎腰時頭額微脹,舌質微暗、苔薄白膩不厚,脈微弦。遂加焦三仙(各)10克,改天麻3克。15劑,帶藥返家調理。服完來電告知,回家后情況進一步改善,未再反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