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舉例說M4/3的12-35mm f/2.8 鏡頭的等效焦距是24-70mm,但在等效焦距70mm配f/2.8下拍攝出來景深,會不及全畫幅在70mm下以f/2.8拍攝淺,所以廠商有誤導的成分,應該將鏡頭改稱為f/5.6。 我們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光圈值的重點是作測光的計算,而非用作景深的比較。而事實上,我們也沒必要刻意將所有數據轉化為135系統(全畫幅)的標準。早在菲林年代以來,已經有多種不同的畫幅,好像是110、135、645、67、69、612、617、4×5、5×7、8×10等等,我們都明白不同畫幅下會出現不同的景深。 我們今天之所以參考等效焦距,純粹是因為有比較多人熟悉135系統,因此比較容易聯想到相應的攝影效果,但是在實際拍攝的計算上是沒有什么特別意義的,因為大部份的計算都應該使用真實的光圈和焦距。所以只要大家理解不同的畫幅下因鏡頭選擇不同導致景深不一樣就已經足夠了。 不過,攝影師的影片中比較可取的地方,是他示范了不同格式底下相應的景深計算方法,譬如說m4/3底下的35mm f/2.8,景深應該跟全畫幅下的70mm f/5.6一樣(焦距乘2,光圈除2)。如果要堅持Tony Northrup的邏輯,應該說M4/3的12-35mm f/2.8鏡頭的等效焦距是24-70mm,等效光圈值是f/5.6,這樣便會比較合理了。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