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海松 財經記者圈專欄作者,原載于海松ta說
許多朋友要求推薦一些培養系統性思維的書。我回顧了一下,的確有不少能夠提升系統思維能力的書,但是這些書常常隱藏在不同領域,大多比較晦澀,而且并不是專門為系統思維而寫。但讀書的確是培養系統思維最關鍵的要素,因此本篇我想更加清晰的定義一下系統性閱讀。
關于讀書,常常如鯁在喉。
你很難糾正一個人的讀書習慣,就好像很難改變一個人乃至家庭的飲食習慣一樣,因為你的善意很容易被理解成對個人權利的冒犯。
但既然我的本職是個教師,那么也就有責任針對閱讀提出一些有益的想法。
這篇文章我要討論的問題是:如何高效率的閱讀以提高思維能力。這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讀書要少;二是要讀有用的書。
很多人誤以為我讀書挺多的。實在羞愧,我是個讀書比較少的人,一年下來讀不了幾本書,也不喜歡藏書。
每隔幾年都會往外扔一批書,毫不心疼。我的櫥柜上寧可擺個花瓶也不愿意多放一本書,寧可買二手書也不愿意多花錢買新書。
我認為讀書是一件很質樸的事情,不是秀給別人看的。越是那些不好好讀書的人,越喜歡搞一堆書放家里,自以為是營造閱讀的氣氛,其實到頭來一點用也沒有。
去了趟岳麓書院,回來也裝下文藝青年
閱讀有兩類:一類是休閑;一類是思維工具。
大部分人都把有限的閱讀時間放到了第一類上。他們誤以為自己是個愛好讀書的人。
其實那根本不叫讀書。以休閑為目標的閱讀跟玩網絡游戲本質是一樣的,誰也不比誰更高尚或者優雅,都是在打發時間而已。
你不會因為打了十年網絡游戲就能提高一點點智力水平或者學會游戲設計,也不會因為這種閱讀提高一點點思維能力或者會寫書。
如果你的閱讀時間本來就很少,那我認真的勸你少讀第一類書。
坦率說,對于大部分在中國教育背景下成長的人來說,我都要勸你在人生的剩余時間里少讀第一類書。
你或許現在很反感。但讀書跟很多事情是一樣的,需要一定的節制和自律,也會有一些方法,不然你花再多時間都沒有長進。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選擇第二類書呢?
首先,麻煩你不要再去大部分書店和書攤了!這包括機場、車站、廣場的小書店、書攤,還有大型書店一樓最顯眼的柜臺。
這些地方一般只會放一些最近幾年的暢銷書。然而暢銷書這東西只是因為利潤高、有噱頭才被放到了顯眼的位置。它們尚未經歷10年以上的時間考驗,其閱讀價值很低。
尤其是那些用塑料皮封死的書,簡直是無恥至極。無數教訓證明這類書買了就該扔掉。
抬頭看了看架子上擺的書,呵呵噠
如果過去幾年里,你總是游蕩于這些地方,那么建議你檢查一下自己的書柜,然后開始扔書。
把最近二十年之內寫成的書一直扔到不超過10%。
雖然我無法對你的書單進行詳細評估,但是這個指標可以作為重要參考。
人類閱讀史近千年,而你的書柜竟然集中在其中1%的時間尺度里,這太匪夷所思了。
還有一個指標可以衡量閱讀的多樣性水平。
中國人的書柜里特別喜歡放一些文學名著、歷史、傳記以及勵志書等。這類書強烈建議控制比重,不超過20%。如果你的閱讀集中在這類書里,那是典型的中國文人式閱讀習慣,對科學、社會學、哲學的涉獵可能會偏少。這對系統思維的訓練是非常不利的。
這兩個指標可以指導你快速的優化閱讀結構,但仍然只是提升系統性思維的必要條件。
我不太建議推薦書單。因為每個人情況不一樣,除非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否則書單只會束縛住自己。
至于那些號稱每周讀完一本書,或者多久要讀完多少本名著的說法,就當成笑話看好了。
真正高水平的閱讀方式不是基于書單的,而是基于思維能力。即使是爛書,也能快速發現并吸取其有限的精華,對于好書則能夠舉一反三。
但是大部分人閱讀水平還處于啟蒙階段,遲遲得不到發展。他們對閱讀輸入的轉化效率非常低,無法體會到閱讀與思維能力之間的互動所帶來的愉悅感。
感受性閱讀常常會讓人覺得很過癮,但是在提升系統思維能力方面貢獻很小。
在此我主要推薦有助于提升系統思維的閱讀書籍。這類書集中在自然科學、社會學、西方哲學、邏輯學、法學、經濟學、美學等領域。
其實什么領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有一些共性。
這些共性包括:
這類書很多是以“論*****”作為題目的,長度類似于現在的博士論文。既然是論*****,那么自然充滿了邏輯性,結構性和思辨性。
讀這類書是最容易受到啟發的,也是對思維能力訓練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此類書有個特點,語言晦澀難懂,復雜長句很多。這對很多人是個巨大挑戰。
然而,將復雜的問題用復雜的語言準確描述出來,恰恰是一個人思維能力的重要標志。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得簡化,很多概念的表達必須要用復雜的語言結構去描述。
不經過這樣一個復雜化的爬山訓練,就不能練就將復雜問題轉化成若干個簡單問題處理的能力。
本文討論的仍然只是基礎性閱讀,或者說讀書觀。你還記得我提出的1000小時理論么?在闡述1000小時理論的時候,我會給出更為詳細的閱讀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