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什么是情緒? A 情緒是我們對于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產生的相應的行為反應,是以生理喚醒、外部表情和內在體驗的變化為特征的,涉及生理、環境、行為和認知等諸多因素的一種綜合心理現象。而情緒的產生往往以我們的需要或愿望為中介。 進一步將情緒分為幾種狀態, 包括心境、激情及應激。 其中:
在心理學的定義中,我們常見的情緒應該分為“喜怒哀懼”四種,而非“喜怒哀樂”。因為“喜”與“樂”是一類型的情緒體驗。 Q 那么,“小情緒”又是什么呢? A 一般我們將一些消極或者否定的情緒歸類在“小情緒”的范疇,比如某某有“小情緒”或者“鬧情緒”,這里指的往往就是一些不愉快、消極的情緒體驗。而這些“小情緒”可能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容易沖動,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者造成某些生理上的疾病,過度緊張可能會導致的神經性腹瀉。 雖然我們知道“小情緒”往往帶來的體驗是不好的,但我們也沒有辦法完全避免其產生。人作為生物個體,總會產生各種需求和欲望,一旦欲望受挫,這樣或那樣的“小情緒”也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但是,可以采用一些方法盡量降低“小情緒”帶來的影響。 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情緒。當我們遇到一些事情沒有做到預期目標時,會覺得很失落,一個人會靜靜發呆,甚至波及到其他事情上。要知道,情緒的波動一定是周期性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積極情緒,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消極情緒。當情緒降到低谷的時候,就會出現反彈,我們要認清情緒的本質,允許自己產生“小情緒”,因為越是不愿去想,反而會想得越多,只有先接納自己的狀態,才能進行調整。 其次,要認清不合理觀念。情緒不只是由發生的事情直接產生的,這其中還有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觀念。比如,我們走在路上丟了錢包,雖然都會不開心,但是豁達的人會調整過來,盡快去挽回自己的損失,而計較的人則會沉浸在丟失的郁悶之中自怨自艾,這種狀態不僅讓自己很難有精力做其他事情,更會讓身邊的人受到影響。 常見的不合理觀念有“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極”。比如,男生一直暗戀一個女生,立誓一定要追到她,這就是一種“絕對化要求”。當表白被拒時,所出現的低落情緒,甚至自我否認,認為全世界都不會喜歡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過分概括化”,即從個體泛化到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如果因此感覺“天崩地裂”,甚至出現自尋短見的念頭,那就是“糟糕至極”的不合理觀念在作祟。如果一味沉浸在這種情緒下,會將其無限放大,從概率上來講,人一生不會只對一個人產生好感。只有當我們開始認識到這些觀念后,才能進一步修正它們,以緩解“小情緒”。 再次,要轉移注意力。當產生“小情緒”的時候,一定不能讓自己沉浸在這個情境下,需要做一些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這時候“小情緒”的影響會有所下降。比如,換位思考就是其中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當情侶兩個人產生小矛盾,在換位思考后往往會更理解對方的處境,進而不被情緒影響,處理好兩人之間的問題。 另外,運動也是保持健康情緒的好方法,當慢跑一段時間后,身體會分泌多巴胺等一些激素,這些會使大腦產生愉快的情緒反饋。 當然,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調整情緒的方法多種多樣,不見得會存在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方法,但當我們開始認清這些“小情緒”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后,便可以找尋自己最適合的應對方法,不要再讓情緒過度影響自己。 (專家:雷霆鈞,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科普中國微平臺原創首發) |
|
來自: 小五zlsmeex53x > 《抑郁,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