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潤康中醫(yī)專家認為,“未病先防”為上醫(yī)。除了生活方式要健康,在某個特定時期在身體某個特定穴位施灸可以養(yǎng)護陽氣,防病保健。 艾灸為何能防病治病? 艾灸防病治病的效果大多源于艾灸的補益功效。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以為,艾灸所以能夠防病治病,是因為艾灸能使人體起到以下一些效果。 1.調理陰陽: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就會發(fā)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陰陽重新康復平衡。 2.諧和氣血:氣是生命之源,血為物質基礎,氣血充足、氣機條達則人的生命活動正常;反之則發(fā)病。艾灸可補氣養(yǎng)血、疏理氣機,且可提高中氣以達攝生保健的意圖。 3.溫通經絡: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轉的通路,經絡曉暢則利于氣血運轉及營養(yǎng)物質的輸布,若病邪侵及經絡致使其閉阻不通則會引起疾病。艾灸憑借其溫熱皮膚的效果,溫暖皮膚經脈,活血通絡,以達醫(yī)治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之效。 4.扶正祛邪:正氣存內則邪不行干,艾灸經過對某些穴道施灸能夠培扶人體正氣,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 艾灸對以下疾患有明顯作用 一生灸四次,健康伴終生。 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點,不同年齡段的人進行艾灸也應有所側重。我們講養(yǎng)生,實際上就是治“未病”,或者通俗的叫提高免疫力,艾灸的養(yǎng)生功效,說句毫不夸張的話,比一切的所謂保健品,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如果用來日常的養(yǎng)生保健,它簡單到每個年齡段只需要一個穴位。 兒童期 艾灸身柱穴 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取穴時,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特性 在《養(yǎng)生一言》一書中,就有小兒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是保證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由于身柱有健腦益智作用,經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兒神經系統(tǒng),促進大腦發(fā)育,增強智能。 1.灸身柱可以健全神經系統(tǒng) 因而可以防止疲勞和促進疲勞的恢復,可以防止神經衰弱、不眠癥、頭痛等。對腦溢血、精神病、癔病、小兒麻痹、癲癇、舞蹈病也有療效。所以,虛弱兒童的家長,應該格外注意長期給孩子灸身柱。身柱穴被日本醫(yī)學界譽為“小兒百病之灸點”。 2.通治兒科百病對于嬰兒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氣管炎、百日咳、抽風、發(fā)育不良、面黃肌瘦,都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3.防止呼吸系統(tǒng)疾患身柱灸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對于小葉肺炎、肺門淋巴結核、初期肺浸潤、胸膜炎、哮喘、支氣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 操作 一般每次灸10至15分鐘,開始可間日1次,以后可每周灸2-3次,也可使用益生良行艾灸儀每天艾灸一次,可使兒童不易患病,身體健康。 青少年期 風門穴、三陰交、肺俞 位置 風門穴位于人體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旁開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處(自己的手橫著放,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 肺俞穴位于人體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約二指寬處。取穴時,確定第七頸椎后,它下面第三個就是第三胸椎。肩胛角距脊柱3寸,往旁移動1.5寸就是肺俞穴。 特性 17歲前后灸風門穴,以預防呼吸疾病的發(fā)生,提升體質; 24歲前后,灸三陰交,以避免生殖系疾患,增強生殖能力; 30歲前灸“肺俞”。 青少年戶外活動頻繁,出汗后常常不注意保暖,又愛吃冷飲,所以極易感冒。固護肺氣對青少年具有主要的保健意圖。肺俞穴是肺臟之氣出于背部之所,可以操縱全身在表之衛(wèi)氣,固護人體之正氣不受邪氣侵略。 操作 施灸頻率不拘時灸,即感到身體不適或即將感冒時,或進食冷飲后施灸;轉季灸,即每月灸兩次,分別在轉節(jié)氣的前1~2天施灸。 30~50歲 艾灸足三里 位置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以掌心按于同側膝蓋,大指抵住內膝眼,次指抵住脛骨前脊,中指自然放置處即是。 特性 長按足三里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 對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風心病、肺心病、腦溢血后遺癥及其它病癥都有防治作用。 這“三里之灸”能祛病延年,所以古來把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步入中年,生活穩(wěn)定,應酬繁多,思慮過度,運動不足,最傷脾胃。因脾胃損傷,不能充分運化水谷精微,水濕聚于中焦,大腹便便就出現(xiàn)了。灸“足三里”能調整消化系統(tǒng)使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yǎng)增加能源,對全身各系統(tǒng)都有強壯作用。 操作 可采用艾條溫和灸法,即將艾條燃著一端,靠近足三里熏灼(一般距離皮膚約3厘米),如有溫熱舒適感覺,就固定不動,灸至皮膚稍有紅暈為止。一般要灸15-20分鐘,或更長一些時間,每天灸1次,連續(xù)灸治3-7天。若施灸過程中不慎燙傷皮膚,局部起泡,可停止灸治,一般局部不作處理。 50歲以后 艾灸關元、曲池 步入老年,腎氣漸疲,元氣漸虧,會出現(xiàn)腰膝酸痛、夜尿頻多、健忘失眠、不耐疲勞、視力減退、聽力衰減、脫發(fā)白發(fā)等癥狀。 位置 關元是任脈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這關元穴的位置好定,也就是肚臍正中的下面3寸即4指處。 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把胳膊彎曲,肘橫紋這條細縫靠近肘尖的部位就是曲池穴。 特性 中醫(yī)認為,關元穴是人體一身元氣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的地方,具有培元固本、調氣回陽之功,灸之可使人元氣充足、延年益壽。 老年了,常灸曲池,使眼明耳聰,預防高血壓、中風。 操作 可以直接用艾條進行懸灸,或者隔姜灸。艾灸最佳頻率為1日1次,亦可不拘時灸。 這些穴位都是我們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我們在日常施灸時靈活掌握!如果您有中醫(yī)養(yǎng)生方面的疑問,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潤康中醫(yī)調理,也歡迎添加中醫(yī)微信號runkang82395677交流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