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我也有個好爸爸 前些天和一個在美團工作的同學聊王興的創業史,很多人提到王興都會提到他有一個好爸爸。「如果沒有不愁生計的家庭出身,估計也不會有今天的王興」。 這個說法很難證偽,但其實,創過業的都知道,要做到王興今天的成就,遠非一個「不愁生計」的家庭出身可以解釋。 我沒有否認有個好爸爸對創業的幫助,我要否定的是,很多人習慣上把一些家庭出身好的人做出的成績,想當然地歸結到「富二代」這個身份上。 當我們沒有勇氣,或缺乏能力去做一些事,但看到別人去做了,還做成了的時候,如果碰巧這些人正好和我們年齡相仿,或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找出一系列的外在原因,來佐證「他只是運氣好」這樣的論調。 這可以為自己開脫:不是我不行,只是我沒有一個好爸爸。 本質上,這是一種嫉妒。嫉妒的常見形式,就是不愿意承認別人比我好。 給你一個好爸爸,給你足夠的起始資本,讓你開公司,你就會做得風生水起嗎?我看未必,尤其是那些習慣性把別人的成功歸結到只是「運氣好」的人,就算你有再好的爸爸,也不過是讓你多揮霍幾年。 人性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我們不允許別人戳中我們的痛點,盡管我們深知事實確是如此。就好像你不愿意承認自己不如別人,盡管你內心深處對此心知肚明。 很多人談論別人的成功,喜歡用運氣好來解釋,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這樣認為,而是因為成功的人,用行動和行動的結果刺痛了他們,刺痛了他們內心深處對現狀的不滿,但又無力行動的絕望和懦弱。 他們害怕被刺痛,所以他們把自己包裹起來,然后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安慰自己:「他只是運氣好,有個好爸爸,沒有什么了不起」。 2 寫公眾號這件事 有位朋友,見不少人寫公眾號積累了名,又收獲了利,就很認真地和我說,說她也想開一個號,在上班之余搞搞副業,接些廣告,增加些收入。 朋友中文系畢業,文字功底遠勝于我,對穿衣搭配和時尚風潮都比較敏感,也有比較長時間的研究,后來她滿懷熱情地開始了她的時尚穿搭的公眾號寫作之路。 我認為她若堅持下來,定能比我做得要好。 朋友一開始日更,后來兩天一次,再后來發文的頻次越來越低,配圖的照片質量也越來越低。 這樣下去的最終結果可以想象:文章閱讀數長期在一兩百徘徊。 沒了激勵,沒了熱情,最后只好作罷。 自媒體時代,很多人憑借自己的才華,讓用戶認識到他們,愿意為他們付費。但如果你認為隨便寫寫就可以有眾多粉絲,可以賺錢,那未免太過天真和幼稚。 稍微拉一下數據,就會發現,部分受到廣泛認可的寫作者,仍然是整個自媒體人里的頭部,只占非常低的一個比例。這和任何行業里的二八分布,沒有差異。 他們當中一些人在傳統媒體辛苦耕耘幾年十幾年,積累了一些人氣。另外一些人從零開始,也經歷了漫長的寫的東西沒有人讀的蟄伏階段,鮮有人是一開始什么都不懂就突然爆發迅速走紅。 很多人對自媒體人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誤解,他們認為,不就是寫幾個字,有什么難的。我不去寫,只是因為我不屑,那些公眾號寫的全是毒雞湯,有什么用。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顯然并不是。 我身邊一開始豪情萬丈,認為寫公眾號簡單的人,并不鮮見,而且不少人也真的開了號,寫了一些時間,但無一例外都最終作罷。 他們的理由是:我不適合做這個,我迎合不來大眾,公眾號讀者的品味太差,我只是寫著玩兒,現在不想玩兒了。 鮮有人大方承認:是因為我能力不行,才做不好這件事,導致計劃最終流產。 很多人都會看到那些頭部的作者收獲了名氣,流量和錢,他們對此羨慕和嫉妒,他們也希望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分一杯羹。 可他們拒絕承受背后的辛苦和籍籍無名的等待,他們拒絕一次一次重復沒有觀眾的表演,他們也拒絕犧牲更多的娛樂時間,來做這種枯燥乏味還不知道結果如何的事情。 他們會想:他的東西有人看不過是蹭熱點而已,他不過抓住了最早一波公眾號爆發的紅利期而已,他不過是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而已。 說得如此輕松,似乎每個人隨隨便便都可以做到一樣。 3 懶惰、貪婪與競爭 不管是羨慕富二代也好,還是羨慕別人的公眾號有流量也罷,多數人只會看到事情的結果,而不會去關注背后。 人們只在乎臺前的演員演得精不精彩,至于臺后花了多少功夫,則無人關心。 多數人對成功的渴望,僅僅只是一個「局外人」為自己營造的海市蜃樓。 你渴望的不是成功,而是不勞而獲,是坐享其成,是繞過過程直奔結果這樣的事。 這就是浮躁的本質:只想要結果,不想要過程。 大部分人都有這個心理,因為不勞而獲對應的是人的本性。 「不勞」對應了人性的懶惰,「而獲」對應了人性的貪婪。 人生來懶惰,也生來貪婪。這是為何多數人都只能望別人的成功而興嘆的根源。克服人性,一直都是少數人才能做到的事。 因克服人性而獲得的超越平均水平的回報,我取了個名字,叫「超前進化溢價」。 為什么叫超前進化,是因為人類進化一直往前,但總有一個少數群體起著領頭羊的作用,他們克服了大部分人克服不了的本性,這相當于提前獲得了一種進化力,所以叫超前進化。 本性會使我們變得懶惰和貪婪,但另外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的進化競爭。 競爭的過程,完美地符合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成王敗寇。 你以為馬云講的話都是真理?人類只崇尚強者,他們的錯誤,也照樣被封為圭臬。這點和動物并沒有差異。 不難看出,不勞而獲的本性,與叢林法則的競爭,是沖突的。 一方面,人們本能地想要不勞而獲。另一方面,人們又面臨生存競爭的叢林法則,這種競爭不允許你時刻放縱本性,貪圖享樂。 這種沖突有一個很大的啟示: 要擺脫人性當中那些難以克服的因素,比如貪婪和懶惰,就要盡量給自己制造一個獲得「提前進化力」的競爭環境。 這個環境里,必須充滿強大的對手,這樣你才會逼迫自己去禁欲律己,才會擺脫「溫水煮青蛙」的生活陷阱,也才能真正走向自己期望和羨慕的,那些成功者的生活狀態。 沒有叢林的競爭,我們終將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原始人類。叢林的險惡程度,則很大程度決定了你最終能變得多強大。激烈的競爭,終將讓你對不勞而獲的本性徹底免疫。 這也解釋了,為何優秀的年輕人總要往大城市聚集。 大城市提供了一個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在這個叢林里,人們比賽的不是誰更舒服安逸,而是誰更能律己禁欲,獲得超前進化的溢價。小城市則恰恰相反。 一個自然的結論: 年輕人要獲得更快的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拋入一個激烈競爭的叢林里,去拼命,去廝殺,去獲得超前進化力。 廝殺意味著可能會流血,甚至會死。即便如此,也比只在臺下當一個吃瓜的觀眾要強,因為臺上再怎么驚心動魄,也和觀眾沒有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