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71年起,我國陸續恢復進口和公映了朝鮮、越南和羅馬尼亞的故事片,它們和阿爾巴尼亞電影一起出現在中國的電影院里,這四個被當局認可的外國電影在風格上卻大相徑庭,所以“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的順口溜廣為流傳。
1971—1976年先后進口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10部,其中《腳印》和《第八個是銅像》等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是“顛顛倒倒”一說的主要對象。1977年的冬天,在阿爾巴尼亞“解放日”的時候,我國上映了該國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這是我國公映的第23部阿爾巴尼亞影片,該片在京滬等大城市稍現即逝,《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從此未見有該國的新電影在我國影院上映。從《塔娜》到《最后的冬天》,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國影片在華放映史。時過境遷,《寧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盤默默蹲在新華書店的一角,成為我國一代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阿爾巴尼亞電影與西歐電影相比,顯得落后,但其民族特色濃郁,片中那戴著黑色小帽,穿白襯衫,黑背心,手持長槍的游擊隊員形象令人難忘,音樂、攝影、美工都很一般,因為當時沒有比較的其他國家電影,而且由于政治原因,片中表現階級斗爭的臉譜化模式也不可避免。但畢竟為當時的中國觀眾打開一扇眺望世界電影的窗子。 難忘的阿爾巴尼亞年代—上世紀引進阿爾巴尼亞電影全目 1959 塔娜(阿爾巴尼亞1958) 1961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1959) 1962 他們也在戰斗(阿爾巴尼亞1961) 1963 特殊任務(阿爾巴尼亞1963) 1964 我們的土地(阿爾巴尼亞1964) 1965 最初的年代(阿爾巴尼亞1965) 1967年 海岸風雷【阿爾巴尼亞】 1968年 廣闊的地平線【阿爾巴尼亞】 1969年 寧死不屈【阿爾巴尼亞】
 地下游擊隊【阿爾巴尼亞】 創傷【阿爾巴尼亞】 1970 伏擊戰【阿爾巴尼亞】  1971年 腳印(阿爾巴尼亞1971)
 勇敢的人們(阿爾巴尼亞1965) 戰斗的早晨(阿爾巴尼亞1971)
 第八個是銅像(阿爾巴尼亞1970) 天亮的時候(阿爾巴尼亞) 同志,你的道路【阿爾巴尼亞】 1973 綠色的群山(阿爾巴尼亞) 烈火行動計劃(阿爾巴尼亞1973) 1975 在平凡的崗位上【阿爾巴尼亞/長譯】 【潔白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長譯)應該是同一部影片】 戰斗的道路(阿爾巴尼亞1974) 1976 《初春》(阿爾巴尼亞1975) 《小貝尼》(阿爾巴尼亞) 《最后的冬天》(阿爾巴尼亞1976) 《斬斷魔爪》(阿爾巴尼亞) 《石油贊歌》(阿爾巴尼亞) 《山姑娘》(阿爾巴尼亞) 【本年度均為長譯】 公開發行24部,4部未發行 中央電視臺譯制2部 《針鋒相對》1995 《反正有理》1995 【除注明外均為上譯】 【山姑娘】另有新影譯197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