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Hi話題」彼得·多依格 是什么讓他成為英國在世最貴的畫家?

     木蘭貓不睡 2017-04-17


    藝術家肖像 彼得·多依格 攝影 Martin Godwin 


    ·依格(Peter Doig)是誰?在2007年拍出1130萬美元價格前,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或許并不多。多格1959年出生于蘇格蘭,現定居中南美洲特立尼達島。有人曾將他比作當代的保羅·高更(Paul Gauguin),但熟悉他的人卻說他更像是一位不急不躁的“海明威”或者“波洛克”。同樣貴為英國當代藝術界耀眼的巨星,但在外人看來,他既比不上赫斯特名噪世界,作品看起來也不如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的靈動,在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老辣前,多伊格筆下氤氳的色彩也顯得過于樸素。但偏偏就是這么一位繪畫語言看上去并不那么鋒芒畢露的藝術家,卻成功問鼎了英國在世最貴的藝術家。任何一個市場神話的誕生都絕非偶然。那么,彼得·憑什么讓人對他的作品一擲千金?



    彼得·多依格

    拍 場 成 交 作 品  TOP10


    NO.1

    《泥沼》(Swamped)197×241cm 布面油畫 1990

    臺灣國巨基金會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2015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成交價:2592.5萬美元, 2015年5月紐約佳士得   


    NO.2

    《Pine house, rooms for rent》 180×230.5 cm 布面油畫 1994

    成交價:1808.5萬美元,2014年11月紐約佳士得


    NO.3

    《Gasthof》 274.5×200cm 布面油畫 2002–2004

    成交價:1703.8萬美元,2014年7月倫敦佳士得


    NO.4

    《峽谷中的建筑師之家》(The Architect's Home in the Ravine)200×250 cm 布面油畫 1991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 攝影 ?2016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成交價:1630.4萬美元 ,2016年2月倫敦佳士得


    NO.5

    《Cobourg 3 + 1 More》200×250 cm 布面油畫 1994

    成交價:1551.6萬美元,2017年3月倫敦佳士得


    NO.6

    《Cabin Essence》 230×350cm 布面油畫 1993-1994

    成交價:1482.3萬美元,2015年10月倫敦佳士得


    NO.7

    《Country-Rock(Wing-Mirror)》 194.9×270cm 布面油畫 1999

    成交價:1277萬美元,2014年6月倫敦蘇富比


    NO.8

    《Road House》 193×248.9cm 布面油畫 1991

    成交價:1192.5萬美元,2014年5月紐約佳士得


    NO.9

    《Jetty》 200×250cm 布面油畫 1994

      成交價:1131.8萬美元,2013年6月倫敦佳士得


    NO.10

    《白色獨木舟》 200×241cm 布面油畫 1990-1991

    成交價:1130萬美元,2007年2月倫敦蘇富比


    (注:《The Architect's Home in the Ravine》曾于2013年2月在倫敦佳士得拍出1190萬美元)



    流行

    如今,彼得·多依格已經與呂克·圖伊曼斯(LucTuymans)和尼奧勞赫(Neo Rauch) 等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并駕齊驅。但是中國業內人士對彼得·多依格卻懷有一種復雜的情緒:他的作品以觸動人心的色彩和對日常主題的抒情刻畫見長,所以受眾面廣自然在情理之中。屬于全方位360度無門檻的那種:最容易讓人接受的藝術形式:架上;最容易讓人接受的色彩體系——夢幻+妍麗;最容易讓人接受的題材——風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情緒——小憂傷+寧靜,《Hi藝術》海外特約記者鄭姝總結到。

    彼得·多依格對那些處于摸索期的藝術家的滲透力同樣是極強的,在中國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中都瞥見受他影響的蹤跡。但也因為過于流行,許多藝術家又對他敬而遠之。段建宇就表示“他太流行,所以我比較避”。對市場而言,他的作品既昂貴又稀缺,吊足了那些想擁有卻買不起的藏家們的胃口,但同時也令人揣測其背后的商業規則……


    “木屋與獨舟:世界的不合理沉默”展覽現場圖片林冠藝術基金會,北京,2017

    圖中作品《碼頭(習作)》(1994年),《碼頭習作》(1994年),《夜釣》(1994年),《泥沼》(1990年)

    彼得·多依格   圖片拍攝:李杰明   ?林冠藝術基金會

    彼得·多依格 《白晝天文學》 200x280cm 布面油畫  1997-1998年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2014@圖片有限公司



    反先鋒藝術

    時至今日,彼得·多依格已然樹立了一種繪畫風格的標桿。但是在三十多年前YBAs開始興起時,他曾經也是一名潮流之外的孤獨者。“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大多數藝術品看起來都很當代,都油光粉面的。這些作品的創作一般都是流程化的,或者極簡主義的。作品都經過精心打磨,或者制造加工,最終成為合乎規范的成品。我不愿意成為那個世界的一部分。我故意創作全手工的,看上去很家常的作品,而手工和居家也常常成為作品的對象。”在當時流行的光怪不羈的先鋒藝術面前,彼得·多依格以反抗的姿態作出了回應。盡管彼得·多依格被他的同輩們所賞識,卻不被商業畫廊看好,直到30歲他才獲得作品展出的機會。


    彼得·多依格職業生涯進階路線

    《布里埃(內部)》250x196cm 布面油畫 1999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4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鬼舟》 61.3x73.6cm 布面油畫 1991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 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紅舟》 92x76.4cm 布面油畫 2000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3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1991年,已經32歲的多依格以畢業生身份,才得以參加一系列學生群展,作品逐漸得到一些關注。他曾在《Purple Fashion Magazine》的一次采訪中談及此事:“(能夠參加學生群展)是因為我剛從這所學校畢業。說來悲哀,在現行體制下,你一旦到了30歲,就比較不容易吸引別人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多年的沉寂中,他一邊做些工作糊口——例如國家歌劇院的化妝師,一邊堅持創作。



    獎項的加持

    即便在沉寂期,我們仍能感受到彼得.多依格對繪畫飽滿的熱情。以2592萬美元創下個人拍賣紀錄的《泥沼》以及它的姊妹篇《白色獨木舟》都創作于這一時期。在90年代相繼獲得數個令人艷羨的獎項——“白教堂藝術家獎”、約翰莫爾繪畫獎,以及入圍特納獎之后,彼得·多依格的職業開始風生水起。1992年,著名藝術家兼策展人Gareth Jones在《Frieze》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談及彼得.多伊格,并將他的作品納入自己在Laure Genillard畫廊策劃的群展“微觀世界內部”,吸引了畫廊主Gordon VeneKlasen、Victoria Miro、Gavin Brown等人的關注。多年堅持繪畫的多依格一口氣從工作室中拿出近20件已經完成的大型作品,與這些畫廊展開合作。他卻在2002年激流勇退,如隱修士一般定居在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區域的特立尼達島,逃離了喧囂的名利場。但特立尼達島會不會是他漂泊的終點?


    《水泥屋西側》 199.5x275cm 布面油畫 1993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0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水泥屋II》200x275cm 布面油畫 1992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水泥屋》 200x275cm 布面油畫 1991-1992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 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藝術史的承接者

    泰特美術館館長尼古拉斯·塞洛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曾經希望彼得.多依格能為高更策劃一個展覽:“從高更到德國表現主義,到培根再到彼得·多依格。”在他看來,彼得·多依格在抽象和表現之間擺蕩,但他將傳統連接了起來。如果將多依格的作品放入整個西方藝術史,這種以當代姿態進行的藝術創作暗合了一條似乎被遺忘的傳統。多依格的創作承接了豐富的藝術史資源,例如那些有著濃郁粉色調的描繪雪的作品,他說是受到了莫奈“不可思議的極端,顯然對色彩進行過夸張”的繪畫方式的影響。他似乎也身體力行了印象派的創作宣言——對光線和日常主題的著重刻畫。在圖式上,又可以從中看到博納爾的光斑、蒙克的抑郁,以及莫蘭迪一般的寂靜雋永。他年輕時也曾經試圖拒絕重溫藝術史,一心希望創造嶄新的、現有藝術史之外的東西,但當他年歲漸長,他對自己的繪畫在藝術史中扮演的角色變得更感興趣。


    《森林營地》31.4x50cm 紙板油畫 1996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森林營地》 76x91.6cm 布面油畫 1996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 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美術館與基金會的大量收藏

    當代藝術收藏家李蘇橋透露了一個有意思的市場數據,“多依格作品首次在拍賣場亮相是1998年,一件紙上作品只賣了3千美元,同時間,泰特現代美術館卻花了差不多4萬美元從倫敦的一家畫廊購入他的作品。我個人一直認為多伊格的市場堅挺,除了畫得好之外,一方面來自美術館與基金會的大量收藏(MOMA一家據說就收藏了30多件);另一方面,藝術家每年的創作量本身還在自我限制而排隊等候的著名收藏家無數,兩者都會導致市場上流通的作品的大幅減少,一遇優秀作品進入公開市場當然不斷創新價格紀錄。”不得不承認,頂尖美術館的認可是彼得·多依格市場重要的助推器,而作品的稀缺又牢牢地抓住了藏家們的胃口。

    《鐵山》 230.12x275.1cm 布面油畫 1991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碼頭習作》33.4 x 44.5cm 膠合板上油畫 1994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結語

    當繪畫經歷了現代主義的圍剿后,反而無需再背負革新的使命,彼得·多依格將繪畫回歸到自然和自律性,讓那些對繪畫抱有質疑或絕望的人看到了絕處逢生的希望。在返璞歸真的作品與成功的商業價值之間,彼得·多依格隱居的生活方式又為公眾架構了一個若即若離的想象空間。他筆下孤寂的小情緒不小心戳中了當代人的心理痛點,一舉博得了眾人歡心。再加上各大獎項的加持,出色畫廊的推動,頂級美術館的大量持有,以及市場持續的饑渴度等因素,彼得.多依格顯然已具備了商業成功必要條件。昨天,這位名利雙收的畫家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木屋與獨舟 世界的不合理沉默”在林冠藝術基金會隆重亮相,展覽由彼得.多依格的學生、同時身為佳士得歐洲、中東、俄羅斯、印度(EMERI)戰后與當代藝術部主管的弗朗西斯·奧切德擔任策展人。在標新立異的當代藝術混雜背景之下,多依格素然別致的繪畫猶如一股清流撼動了在場的中國觀眾。


    “木屋與獨舟:世界的不合理沉默”展覽現場圖片 林冠藝術基金會,北京,2017

    圖中作品 《白晝天文學》(1997-1998年),《水泥屋》(1991-1992年),《峽谷中的建筑師之家》(1991年)

    彼得·多依格   圖片拍攝:李杰明   ?林冠藝術基金會 






    弗朗西斯·奧切德 

    多依格的繪畫成就不比歷史上任何大師差

    策展人:弗朗西斯·奧切德 ? 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Hi藝術=Hi  

    弗朗西斯·奧切德(Francis Outred)=F


    Hi:彼得·多依格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對生活、對藝術的態度是什么?

    F:我和多依格起初的相識并不是因為他的藝術,而是因為他是我的老師。他聲音很輕,說話的時候會做很多思考,同時非常專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對電影、音樂,以及冰球都很感興趣。也喜歡與人相處,他喜歡把人聚在一起,與朋友互動。

    Hi:在你看來彼得·多依格的作品經歷了哪些變化?

    F:我覺得他的作品無法以階段的方式去劃分。但從這次展出的作品中能看到他

    近二十年來的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作品,比如《泥沼》、《鐵山》、《峽谷中的建筑師之家》等,他會在一幅畫中綜合使用多種技法。比如多層的繪畫,厚薄顏料的混合使用,顏料向下自然流淌等。但在近十五年間,他逐漸開始做減法,他使用的顏料越來越稀薄,甚至會露出畫布本身的材質,將其融入畫作本身。這次展出的《白晝天文學》則是兩者兼而有之。多依格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經歷中,唯一一個比較清晰的轉折點是在2000年左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以達明·赫斯特為首的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YBAs)中,多依格算是一個外圍成員,他不太認同YBAs的組織綱領,他覺得自己的畫作比他們更多一些浪漫主義的色彩。所以當他在二十一世紀早期發出自己強有力的聲音之后,搬去了特立尼達島,這時候他的作品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轉變,顏色逐漸變得稀薄。

    《鵜鶘》275x200cm 布面油畫 2003-2004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6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Hi:這次展出了彼得·多依格市場價格最高的《泥沼》,并且還有多件在拍場上有不俗成績的作品。選擇展出這些高價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F:我們策展的初衷是想要為中國觀眾全面地介紹多依格。而“木屋”、“木舟”是在多伊格的創作中重復、連貫出現的母題。我在過去的十五年里一直都從事拍賣的工作,在佳士得和蘇富比有過工作經歷,也和彼得·多依格各種各樣的作品打過交道,結識了許多收藏多依格作品的藏家。所以將這些作品帶到中國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這些作品的確價格不菲,但并不是我將它們帶到中國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能反映母題,而且這次展出了過去從未與公眾見面的作品,比如《水泥小屋》系列,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叫《白晝天文學》,也是我個人最欣賞的彼得.多依格作品之一,也從未在拍賣行出現過。所以我非常驕傲能把它們帶到中國。

    Hi:在彼得·多依格拍賣市場TOP10的作品中,傳聞最高的《泥沼》以及排第六位的《Cabin Essence》都是中國藏家所購買,事實的確如此嗎?

    F:這的確是事實。最貴的《泥沼》是被臺灣國巨文教基金會所收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雖然2003年有幾幅多依格的作品在日本參加過群展,但這次卻是彼得.多依格第一次在亞洲舉辦個展。在過去的十五到十八年間,有六到七位重要的亞洲藏家在陸續收藏多依格的作品。比如國巨文教基金會就不僅僅只收藏了這一幅最貴的《泥沼》。所以這也是很奇特的一件事,盡管從未在中國進行過任何多依格作品的展示,但是亞洲的藏家卻對多伊格的作品很有感覺,只看過一些拍賣的圖錄,他們就會出手。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多依格作品中普世性、全球性的理念打動全世界的藏家,所以他能擁有全球性的市場。

    Hi:彼得·多依格市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F:多依格是在世最重要的一位畫家。他在繪畫上的成就不比歷史上的任何大師差。實際上就繪畫本身而言,無論是技法、肌理,還是使用繪畫作為媒介去表達人類思想的可能性上,可以說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所以觀眾會對他的這種能力作出反應,會熱愛他的作品。因為一件偉大的作品是可以通過它的光和色彩帶你進入不一樣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又是觀眾愿意進入的。過去偉大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次他的作品在拍賣行上拍的時候,每次都有人對他的作品感興趣,都會有不同群體的藏家去購買他的作品,從來沒有失敗過。剛剛我們提到了2600萬美金的《泥沼》,這可是大錢,不是小錢,藏家付諸這樣的購買行為之前必然要深思熟慮。彼得.多依格的作品是普世性和超越時間的,所以許多人能對他的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和《泥沼》打過多次交道,賣過兩次高價,但每次我去看它的時候仍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圖像化時代,非常需要這樣的作品來讓我們去深呼吸,駐足良久細細品味。



    嚴思·法斯高  

    拍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家的藝術生涯是否成功

    林冠藝術基金會創始人嚴思·法斯高


    Hi藝術=Hi    

    嚴思·法斯高(Jens Faurschou)=J

     

    Hi:彼得·多依格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樣的位置?

    J:他對我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一位藝術家,我認為他是當代在世最出色的畫家之一,他非常非常的有才華。林冠藝術中心一直希望給觀眾帶來時下真正重要的藝術作品。我覺得多伊格作品的了不起之處并不是主題或內容,而關于繪畫本身。另一個原因是,多伊格受蒙克的影響很深,而我本人也非常喜歡蒙克。 

    Hi:林冠藝術基金會是否收藏了彼得·格的作品?

    J:我們收藏了一幅他的作品——《峽谷中的建筑師之家》。 

    Hi:就是那件去年在佳士得拍出了1637萬美元價格的作品?

    J:你說是就是吧!


    “木屋與獨舟:世界的不合理沉默”展覽現場圖片林冠藝術基金會,北京,2017

    圖中作品《泥沼》(1990年),《玫瑰谷》(1991年),《水泥屋II 》 1992年,《布里埃(內部)》(1999年)

    彼得·多依格  圖片拍攝:李杰明  ?林冠藝術基金會 


    Hi:據你了解,彼得·多依格在亞洲的關注度如何?

    J:彼得·多伊格魅力難擋。你很難不去喜歡他的作品,他實在是太了不起的畫家了。你很難聽畫家去夸自己的同行,但是所有在世的畫家都會說多伊格太了不起!太出色!所以在過去的十年里,亞洲的藏家越來越在乎畫作本身的質量。所以多伊格不僅僅在中國,在亞洲,他在全世界都是公認的在世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共識。

    Hi:除了彼得·格作品本身的出色之外,他在商業上的成功還有哪些因素?

    J:對于全世界成功藝術家而言,他們背后都有出色的畫廊和藝術品經紀人。當然,前提取決于藝術家本身的作品質量,但他一個人無法成功,必須要有優秀的經紀人去幫助他們。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好的藝術家獲得市場的認可后,就能賣出高價。但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藝術家完全意識不到自己作品的價值,他們不敢想象藝術家也能過上非常富足的生活。現在不一樣了,大家更注重藝術品的內在價值,無論是雕塑家還是畫家,他們也可以和搖滾明星一樣過上名利雙收的生活。所以并不是所有作品出色的藝術家都能在市場上光芒四射。有的藝術家很出色,但找不到適合他們的經紀人。他們只有去世之后,才能將作品賣出大價錢。今時今日,拍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藝術家的藝術生涯是否成功。



    曾梵志談彼得·多格:

    藝術家的難題

    藝術家曾梵志    版權:曾梵志工作室 攝影 Li Zhenhua


    我不知道策展人為什么會想讓我來聊聊彼得·多依格,作為一個比他小幾歲的藝術家,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但倒并沒有在太多場合提起過。在接到這個邀請后,為了慎重起見,我決定還是找點他的資料來看看,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前后體會。


    【看資料之前】 

    我是一個圖像思維的藝術家(而且有點糊涂),常常會由作品對其他藝術家產生想象。比如我曾經覺得丟勒貧困得只靠信仰生活(實際上他挺會做生意);莫蘭迪是個隱士(實際上他時不時也跑去威尼斯參加活動);席勒花天酒地(實際上他一生過得艱辛)……而在2009年,當我在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第一次看到多依格的作品時,我認為他應該是那一類敏捷狂熱的天才。那個展覽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以一種極有張力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有非常虛幻的顏色和氛圍,卻又引起觀眾非常真實的主觀感受。他筆下的那些風景顯然不可能在真實生活里出現,但當望著它們時,你會突然產生一種在夢中經歷過的印象,隨即被擊中心扉。

    在我看來,他的技法跟他所選擇的題材配合得天衣無縫,保留了珍貴的樸拙意趣,而且他的風格顯然沒有受到當時任何潮流的影響,完全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我想當然地認為,如果沒有特別強烈的個性和激情,是做不到以上這些的。 


    《玫瑰谷》 57.2x73.7cm 紙上油畫 1991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但這一次我的想象再次發生了偏差。五年之后在倫敦,我偶然看到了這位藝術家的早期作品。讓我非常吃驚的是,這一階段與之前我所看到的后期作品風格大相徑庭,它們就像波普、表現主義和拼貼藝術的混合體。你當然能在其中看到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孜孜追求,但恕我直言,似乎也只能看到這些。

     這番前后比較讓我在驚訝之余,不由對彼得·多依格產生了相當的敬佩之心----這意味著他一定忍耐了大量枯燥乏味的練習,且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練習里仍保持鑒別力,最終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對我來說,他已并非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天才這么簡單,我認為他的性格里一定有某種非常寶貴的品質,是這種品質最終將他引向成功。

    藝術家都明白,在看不到前方的靈感光亮時,重復練習是一種難熬的折磨。你會不斷懷疑自己,不敢離開創作上的安全區域,有時又會感到嫉妒和絕望,很容易就此沉淪下去。我非常害怕這種痛苦,也曾見過身邊的不少朋友因為這個原因就此告別藝術。但多依格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讓我們看到沉靜和堅韌對藝術家所起的作用。比起靠天賦吃飯,我更希望將自我修煉貫穿一生。


    《夜釣》 20.5 x 25.1cm 布面油畫 1994

    私人收藏?彼得·多依格。版權所有,DACS 2017,攝影 ?2017佳士得圖片有限公司 


    【看資料之后】 

    看了一系列評論和采訪,我又從人與人之間的角度觀察了一遍多依格,似乎這回我對他的總結可能終于八九不離十了。他看起來溫和內向,但眼神沉著堅定,談及所有問題時都不慌不忙,坦率又健談,表達能力讓我羨慕。

     隨后,我發覺自己跟他之間似乎確實有些有趣的共通點。比如我們都堅持把繪畫作為主要的創作手段,相信繪畫在藝術史里仍自有其生命力;又比如我們都在很長的階段里描繪風景,但那都不是眼目所及的風景,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表達。此外他跟我一樣,喜歡同時創作不同的題材作為一種調劑;他好像也喜歡看電影,并不經常讀書,也基本天天都去工作室,在那兒不是畫畫就是等著畫蹦到自己的腦子里。當然想必他也經受了市場的干擾,總是被問到對拍賣高價的感受,他說感到這些消息有點荒誕,藝術家難以控制作品的命運——這話我也在相似的情境下也說過,但他講得比我流利鎮定多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以上巧合,我才被要求在這里談及多依格。其實讓一個藝術家來談另一個素未謀面的同行肯定不太靠譜,但值此機會,我再一次感受到藝術家在今天所面臨的種種難題。我知道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應該優雅、虛無、詩意,憑借過人的天賦輕松描繪出偉大的作品,但以我的自身體會來看,這并不是真相。現在拉了彼得·多依格來證明這個觀點,我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獨的。

    希望他同意

    (曾梵志文章經弗朗西斯·奧切德及曾梵志授權使用)



    文圖提供:林冠藝術基金會、佳士得拍賣

    感謝鄭姝、段建宇、李蘇橋、汪海濤、洪羽的觀點分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高颜值在线观看|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香港日本三级亚洲三级|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在线 | 18精品免费1区2|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澳门永久av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久久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日本丰满大屁股少妇|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鲁丝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日韩精品亚洲专在线电影|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影音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