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北京飯店金色大廳音樂回旋,霓裳飛舞。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舞臺上,模特展示著“漢帛獎”第25屆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獲獎作品。設計師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意境以及服裝造型、色彩和印染技術,服裝風格千姿百態,設計新潮多樣。 舒襟展袖、裁剪縫紉之間,國人的穿衣風尚經過了不斷變遷,而時代的腳步也悄悄印在了一輩輩人的襟袖衣裾里。 延伸到設計里的文化含量 中華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風格多姿,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素材。中國服裝的外形上講究寬袍大袖、褒衣博帶,結構上以直線組合為主,衣服寬松垂掛。傳統服裝結構上采用平面直線裁剪方法,邊緣常加以繡花、包邊、鑲邊、嵌邊等修飾,服裝最大特色為“上衣下裳”制,開襟,主要有偏襟和對襟的形式,又有交領右衽,以寬松、合體為主要特色。 中國服裝多以棉面料、麻纖維為主,富裕人家則喜穿絲綢。棉麻材料穿著舒適、柔軟、易染色變色,且價格便宜、易于護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絲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用它制作出來的各種服裝輕薄、合身、柔軟、滑爽、透氣,富有光澤,高貴典雅。 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然、含蓄、和諧、協調是中國傳統藝術美的重要范疇,也充分體現在了傳統服裝中。衣如其人,中國傳統服裝的含蓄美與中國人的和平、中庸、知足常樂的性格相一致。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方服飾那樣精確勾勒人體,也不同于古羅馬、古希臘一樣用一塊布披掛纏裹于身上,它取其中間,是一種包藏人體又不束縛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之美。無論帝王、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論男性、女性還是老人、兒童,不同人群雖有不同的穿衣規制,但總而言之,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不變的。 行走在時代里的百年風姿 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轉換之中,國人的服裝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漸擺脫以往寬袍大袖、完全掩蓋身體的樣式,轉向追求輕捷、新潮,彰顯服裝的個性特色和身體的姿態之美。女性也穿上新式服裝,投入到各行各業。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旗袍成為中國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裝。旗袍的修長適體恰好符合中國女性纖巧玲瓏的體態。《大公報》稱:“時下流行之大氣長袍,襯以革履、絲襪,行時步履婀娜,飄飄欲仙。”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會因穿上一襲旗袍而平添摩登風情。旗袍的風格內斂而不張揚,優雅而不輕佻,賢淑而不爭艷,與國人的審美心理十分契合,引領了一個風姿綽約的花樣年華。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布拉吉”(俄語“連衣裙”音譯)一度受到年輕女性青睞,簡約大方的服裝體現了社會新風尚。 如今,時裝發展更加突飛猛進,呈現一派春色滿園、欣欣向榮之勢。走在街頭,淑女、民族、日韓、歐美、學院、通勤、嘻哈、田園、簡約、波西米亞等風格琳瑯滿目,森林系、紳士系、熒光系、撞色系色彩斑斕,納米技術、環保材料等將服裝產業推向新升級。 中國時裝周的前身——中國服裝設計博覽會在1997年第一次舉辦。在這次博覽會上,上萬名設計師參加角逐,也奠定了中國走向創新設計、自主品牌、開創中國名牌的道路。中國國際時裝周發展20年來,成為觀察中國服裝設計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舞臺,它本身也成為推廣服裝文化、引導服裝消費潮流的一個時尚風向標。從“兄弟杯”到“漢帛獎”中國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作品大賽,在規模、數量、形式、內容、評審、選手等多個方面,都折射出中國服裝逐漸走向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種種改變。 濃縮在時裝里的文化自信 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裝大潮里,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元素、中國面孔和中國設計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T型臺上,中國風成為流行趨勢。中國設計師回歸傳統,從面料、色彩、圖案、工藝等各個層面找尋中華文化的元素和精神。水墨、青花、團花、纏枝花等圖案花紋釋放著濃濃的中國味,鑲、嵌、滾、盤、繡的手藝在現代服裝里煥發勃勃生機。比如,在中國國際時裝周2017/2018秋冬系列的設計作品中,設計師熊英使用漸變、墨染的工藝,印花圖案取材自然山水花木和鳥獸,盡顯中國傳統寫意精神。金頂獎設計師把昆曲服飾、木版年畫等融入設計中,傳統與時尚的結合不僅別出心裁,而且前衛有趣。設計師龔航宇鐘情于中國旗袍,并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制作上采用西式裁剪與板式加上中國傳統刺繡、釘珠、精致手工等工藝,使中西文化與工藝得到完美結合。 中國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最活躍的時尚市場之一,從上游的紗線面料,到終端的服裝、渠道銷售和消費者,中國時尚產業規模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說,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時尚的差異其實越來越小,但中國元素在時裝設計中備受青睞,中國的時尚話語權在不斷提升。 從服裝制造大國到服裝設計強國,中國的文化自信濃縮在時尚服裝的變遷中,彰顯出愈發亮麗的色彩。 (本報記者 于園媛)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2017年 4 月 16日第 11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