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
![]() 時到了谷雨,雨變得張揚起來,三五日中,小雨、陣雨、雷雨、暴雨、中雨、大雨,間歇的雨,連日的雨…… 天地間,幾乎是雨的世界。 遇上這樣的天氣,無所事事的人,旅游尋樂的人,不是稼穡的人,似乎有些埋怨起來,雨、雨,雨,天天是雨,還不煩么? 記得還小的時候,也是暮春,也是連日的雨,每天上學,要穿雨鞋,帶雨傘,不由對天牢騷起來。 “而祈雨的農民伯伯又是怎樣的心情呢?雨,下個透吧。”爺爺心知肚明,看透我的心意說,“這個時候,下雨是好雨啊!無論什么雨,怎樣下,都是老天的恩賜。你看:稻、豆、玉米、高粱、花生、紅薯、各種瓜果、蔬菜,就算百谷吧。新種、發芽、出苗、初插,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雨生百谷’,'百谷之水’呀,所以說'春雨貴如油’啊。” 經爺爺這一點撥,我才聯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老師解釋說: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但無論老師怎樣說,總有個問號,不管什么時候,雨下多了,不見得好吧。 現在聯系“雨生百谷”,那杜甫的詩就更顯得靈驗。 不是嗎?正是春天,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怎么不是“好”雨?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農事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推己及人,想到農夫,想到農事,希望雨下個透。果真,天成人美,放眼四望,天地黑沉沉,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看起來這場大雨準會下到天亮。好雨一夜,那天亮以后,萬物滋潤得怎樣呢?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這樣說來,這雨切春、切夜、切物、切人,尤其是切入農夫的心,怎么不是喜雨、好雨、及時雨?詩人盼雨、祈雨、贊雨,歡天喜地“叫”好,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啊! 杜甫的思想里,最多的是推己及人、憂國憂民,自己屋漏,聯想到天下寒士得庇,春雨來了,想到能滋潤萬民。憂民之憂,喜民之喜。我想,他憂于范仲淹的前面吧。 他們是高山,高山仰止。 雨后的高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 無論是孟子、還是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軾,他們都是“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他們認為天地無心,人有心,人之心就是天地之心,所以上天布施陽光、雨露,以利民生,為官者應該以民生立命,與民同樂。讀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軾,可以明鑒他們的心。 “杏花春雨潤江南”。 既然雨生百谷,作物新種需要雨,秧苗初插需要雨,民生需要雨,萬物滋潤需要雨,那就下吧。上天多么像慷慨的母親,萬物多么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著的乳汁,春日的雨,就是上天的哺乳萬物的乳汁啊! 我讀到古代一些祈雨的場面,萬物望雨,民生盼雨,從帝王到庶民,那是多么虔誠與急切! ![]() 透過雨簾,可以看到充溢的乳汁喂足了肥胖的豆莢,喂鼓了圓滾滾的西瓜,喂夠了沉甸甸的高粱,喂飽了結實的玉米,喂熟了金黃的稻穗。 有了雨,才有萬物的生,才有百花的開,才有百谷之果。 雨,春雨,讓大地充滿希望,讓山林越發青翠,讓江河更加壯闊! 應該“喜”雨,歡呼上天賜予的好“雨”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