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 構 空 間 埃舍爾 ○ ○ M.C.埃舍爾 M. C. Escher (1898~1972) 荷蘭科學思維版畫大師,20世紀畫壇中獨樹一幟的藝術家。 ○ ○ 不斷地嘗試 埃舍爾同樣是一個風格多變的畫家。風格多樣的畫家中,諸如畢加索、馬列維奇,他們的一生對于藝術的看法不斷地改變,因此總是在不斷地嘗試新的風格。 畢加索的作品 馬列維奇的作品 Cycle,1938 埃舍爾是一名無法“歸類”的藝術家。他的許多版畫都源于悖論、幻覺和雙重意義,他努力追求圖景的完備而不顧及它們的不一致,或者說讓那些不可能同時在場者同時在場。 Belvedere,1958 他的作品大多為版畫,以黑白居多,線條鮮有個人痕跡。然而,無論何種風格、聞名與否,大家都能一眼辨認出那些奧妙橫生,挑戰視覺落差的畫,必定是埃舍爾的杰作。他總是一本正經地畫著一些不可能的世界:在現實中相聚遙遠的天空和大地,在他的畫里卻存在于同一個平面上;水流會擺脫地心引力,從低向高流動;在圖畫里不斷向上爬著樓梯的小人,其實永遠在往回走……這些違背現實規律、不可能的場景,在埃舍爾的畫中卻看起來自然和諧。 格式塔心理學中著名的案例:《鴨兔圖》 隨著他的創作的發展,他從他讀到的數學的思想中獲得了巨大靈感,他工作中經常直接用平面幾何和射影幾何的結構,這使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非歐幾里德幾何學的精髓。他也被悖論和'不可能'的圖形結構所迷住,并且使用了羅杰·彭羅斯的一個想法發展了許多吸引人的藝術成果。這樣, 對于學數學的學生,埃舍爾的工作圍繞了兩個廣闊的區域:'空間幾何學'和我們或許可以叫做的'空間邏輯學'。 規律延續法則 在二十世紀初期,埃舍爾迷上畫錯視圖形之前,他還是和其他廣大畫家一樣囿于新藝術和裝飾主義的熱潮中。在1922年,埃舍爾前往南歐,這次旅游卻成為了他畫家生涯的轉折點——在意大利鄉村,他見識到了摩爾人的墻壁和天花板的裝飾設計,引發了他對幾何圖形的巨大興趣。 埃舍爾研究摩爾式裝飾的手稿 對于埃舍爾的作品來說,最簡單的變型之一就是規律持續法則,指的是相同組合的圖形順序排列,像有限循環小數一樣不斷重復、重合。盡管我們只看到了小面積的圖形組合,大腦卻會認為它們是沒有邊際、無限重復下去的。 Fish / Duck / Lizard (No. 69), 1948 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我們在近距離仔細觀察這些裝飾的細節的時候,看得出它是由許多被精心設計出來的多邊形組合而成;而當我們粗略地遠觀這些裝飾,卻會把它們看成大量的三角形、圓形、方形、菱形……這是因為,人眼總是最容易被簡單的對稱圖形所吸引,它有時候會消除那些復雜和不熟悉的事物,幫助我們用最簡潔的形式來觀察現實。 這幅作品有數個黑白三角組成,我們卻能發現一個圓圈。 ![]() 圖像連續法則 在這組自行車的圖像中,當我們觀察右邊那幅多了一面墻的圖片,我們會自動理解為:一面墻擋住了兩輛自行車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而不是:兩輛只有半截的自行車緊貼著墻角。 ![]() Puddle,1952 埃舍爾的這幅作品《Puddle》,盡管泥濘的水坑只展現了支離破碎的倒影,我們也能馬上辨別出這是一幅樹林的倒影。這也正反映了連續法則的原理:我們對于空間的感知具有連續性的傾向,視覺感知系統會幫助我們自動填補被覆蓋的部分,使之成為一個連續的圖形。 也正因如此,我們面對虛線線條時也習慣性地將其當做一種連續性的線段,這是因為感知系統將那些間斷的空間連接在一起了。 ![]() Magic Mirror,1946 ![]() Eight Heads,1922 ![]() Rubin vase 解釋埃舍爾慣用的黑白互補方式作畫的最佳案例,一定要數著名的“花瓶幻覺”了。在這張圖中,它即展示了一個白色的花瓶,又顯示了兩張面對面的黑色人臉。人臉的輪廓成為花瓶的外殼,或者說是花瓶的形狀分割出了兩張人的臉龐。即便我們早已發現這張圖上的兩個不同的表達對象,我們卻無法同時觀察它們——當我們想要觀察花瓶的時候,黑色就淪為了背景;而當我們企圖觀察人臉的時候,花瓶也消失不見了。 ![]() Day and Night,1938 埃舍爾為了使這種效果發揮到最大化,常用強烈的黑白色階來表達,而灰色則起到了一個視覺過度的作用。在藝術家之中埃舍爾將“留白”運用的得心應手。 ![]() 埃舍爾的小幅作品 二戰爆發后,埃舍爾搬回自己的故鄉荷蘭避難。和意大利相比荷蘭陰冷多濕,加上外面戰火紛飛,這讓埃舍爾不愿意再踏出家門半步。此后,埃舍爾在荷蘭定居了30年。而正是這樣惡劣的條件,讓埃舍爾不得不埋頭在自己的畫室里研究創作,迎來了他藝術生涯的高峰時期。 ![]() 不可能圖形 誰也沒有料到那些“不可能圖形”。這些圖形看起來即平衡、穩固,象征著完美,它們卻又無法從平面的紙上躍入現實之中。 ![]() Belvedere,1958 埃舍爾以此為靈感,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這些不可能圖形隱藏在日常的風景、靜物之中,創造出了一系列最負盛名的作品。 ![]() Relativity,1953 埃舍爾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不滿足于在這些平面圖形上做文章,而是將這些違背規律的細節隱藏在圖像之中。這些作品乍一看好像只是普通的建筑風景畫,埃舍爾讓他筆下的人物在這些建筑中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并賦予了這幅畫故事情節,讓觀賞者忍不住聯想作品中所蘊含的故事,卻忘了觀察這個觀景樓結構的合理性。 在《相對性》中埃舍爾展示了一個三個樓梯交錯的建筑空間內部。畫中的每個人物都仿佛在順著樓梯行走,然而他們卻脫離了引力規律,有的在樓梯正面行走,有的駐足在樓梯背面。處于空間各個方向的樓梯朝向讓我們無法確定在這個空間里,究竟哪一面才是地面,哪一層才是至高點。 ![]() 在進入展廳的視角看起來只是一張普通的床 ![]() Waterfall, 1961 到了1961年,埃舍爾最著名的《瀑布》誕生了?!镀俨肌酚置队绖訖C》,描繪了一個可以靠“循環流淌的瀑布”來使流水輪永遠運動的建筑。虛化的橫向梯田背景與垂直線條的建筑相結合,不但沒有讓畫面看起來太復雜,反而達到了一種平衡,利用線條方向與色階的對比讓欣賞者的視線集中觀察于建筑本身。 ![]() Order and Chaos,1950 也許正是埃舍爾對于視覺心理學如此深入的研究,才讓他的作品仿佛有著一雙看不見的手,牢牢控制著欣賞者觀察作品的視覺路徑。《瀑布》中的建筑頂端有兩顆多面體球。這兩顆球并非埃舍爾無意為之,而是他另一個著名的研究領域:柏拉圖固體。它們所有的頂角、棱邊、面,都絕對相等。 ![]() Gravity,1952 《瀑布》中建筑左側的正十二面體也被后人命名為“埃舍爾固體”。 ![]() 特文特大學的一座以埃舍爾的《地心引力》為靈感的雕塑 ![]() 凹凸法則 埃舍爾的大多數作品都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參照物的,僅靠他高超的想象力和得心應手的透視技法,才讓欣賞者對于他描繪的對象產生“真實”的錯覺。 ![]() 通過對亮部及暗部的處理,明暗交界線位置的不同,亮部暗部比例的不同,給視覺判斷造成截然相反的立體(凹凸)效果。 ![]() Convex and Concave,1955 ![]() Three Spheres II,1946 ![]() Gallery,1946 埃舍爾對透視表現方法后期的研究中,開始不滿足于簡單的平行透視,選擇挑戰高難度的扭曲透視,把透視點消失在旋渦之中。 ![]() ![]() Print Gallery,1956 《畫展覽館》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 ![]() 讀懂《畫展覽館》的正確方法 很難想象,埃舍爾是如何單純的靠想象力來完成這幅作品的。《畫展覽館》透視點中央的一個邊緣模糊的留白圓點,則證明了埃舍爾難免有失誤的時候。埃舍爾承認,他實在是不知道這個扭曲作品的透視點中央應該怎么畫了,只好把它空在那兒,并且在畫作中央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 后人依賴電子技術幫助埃舍爾完成了他的遺作 ![]() ![]() ![]() 舍爾在世界藝術中占有獨一無二的位置。他的作品無法歸屬于任何一家流派。在他之前,從未有藝術家創作出同類的作品,在他之后,迄今為止也沒有藝術家追隨他發現的道路。數學是他的藝術之魂,他在數學的勻稱、精確、規則、循序等特性中發現了難以言喻的美;同時結合他無與倫比的稟賦,埃舍爾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迷人作品。 ○ ○ 換個角度看文化 ○ END ![]()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