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襄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以“鐵打的襄陽”和“華夏第一池”的美譽著稱。襄陽城始建于漢,初為土墻,宋時改為磚墻。后經水患兵燹,屢圮屢修。城墻略成長方形,周長7.4公里,墻高8.5米,寬10—15米,其完好程度為國內少見。襄陽城北依漢江為天塹,東南西三面人工掘開了護城河,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320米,最窄處也在130米以上,是北京、西安護城河平均寬度的8—10倍,為目前中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整個護城河河面寬如湖泊,碧波蕩漾,似巨形的翡翠和玉璧環繞著古城。襄樊百姓稱之為“城河”。 華夏第一城池,襄陽護城河宋代以前并沒有這么寬。南寧開喜二年(公元1206年)趙淳守襄陽時,他組織敢勇軍經常出城襲擊敵軍,打得金人狼狽不堪。城墻上還設置了弓弩手和“劈靂炮”,打擊敵人,掩護出城部隊。那時襄陽護城河的寬度在20米左右。南宋末年,呂文煥守襄陽時,護城河又擴寬了一些。公元1268年至1273年,宋、元為爭奪長江天險,在襄陽進行了一次長達6年的重大戰役,10萬所向無敵的元軍竟然拿襄陽城沒有辦法,只能長期圍困。元軍主帥阿爾哈雅在襄陽城外東南角2里處設了“將臺”,指揮部隊抵近城池,也無法突破襄陽城。那時襄陽護城河最寬處不過百米左右,但已經是中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了。 ![]() 經過一千多年的戰爭,襄陽人民積累了豐富的守城經驗。明清時期,又多次擴寬護城河,終于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南門、東門、西門和城東南隅,位于陸地交通要道,是歷來敵軍進攻的重點,故挖的較寬。特別是南門,是由南向北的必經之地,大片開闊地,最易受敵,挖的最寬。西門護城河有一道長約500多米,寬約10米的壕溝與護城河相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襄陽古城外圍護城河周邊辟為市民休閑娛樂場所一一襄陽公園。近幾年來,又先后對護城河進行了三期治理。疏浚河道,修建堤坡,護岸拓面,實現城河水循環。在古城墻外、護城河周邊興建了陽春門公園、東門廣場、襄樊名人園、西門橋廣場、夫人城廣場。“襄陽人家”(仿古商業區)等景觀。加固、修復了部分古城墻,修筑了濱江大道,建成了環繞古城墻的內環路。如今,環繞護城河,已形成了“內環路通車,外環路觀景,城墻上行人,城河上蕩舟”的立體游樂景觀。呈現出河道通、水質清、沿岸綠、環境美的景象,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的良好場所。 ![]()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于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臺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甕城也叫屯兵城。萬歷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圣門”。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