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美國癌癥報告中,稱其一半的死亡病例是由肺癌、結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這四大癌癥引起的,所以死亡率的整體下降也是得益于這四大癌癥的生存率提高。 癌譜的比較要特別考慮到性別的差異:中國男性的四大癌癥是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癌;美國是前列腺癌、肺癌、大腸癌和膀胱癌;上海則是肺癌、大腸癌、胃癌和肝癌。中國女性的四大癌癥是肺癌、乳腺癌、胃癌和大腸癌;美國是乳腺癌、肺癌、大腸癌和子宮體癌;上海則是乳腺癌、肺癌、大腸癌和甲狀腺癌。 從發病率數值上比較,中國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都比美國高出3-4倍,其他癌種則都要低很多,甚至低到4-5倍。而上海男性的肺癌和大腸癌數值就與美國接近,胃癌和肝癌則與中國接近,上海女性的四大癌癥數值則與美國更為接近。 因此,專家認為上海的癌譜模式介于中國和美國之間,更接近美國,尤其是通過對常見癌癥的變化趨勢分析更能看出日趨“西方化”。常見癌種中,發病持續上升的有:男性的大腸癌、前列腺癌;女性的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發病持續下降的有:食管癌、胃癌、肝癌、男性的肺癌;發病較穩定的是:女性大腸癌。死亡持續上升的有:女性的乳腺癌、宮頸癌;死亡持續下降的有: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死亡較穩定的是:大腸癌。 癌譜結構的不同,導致我國癌癥生存率低于美國。美國的四大癌癥都是生存較好的疾病,而中國好發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普遍生存較差的癌種。上海的肺癌、胃癌、大腸癌和乳腺癌等常見癌癥在總體上或分診斷時期別的生存率大多要優于美國,只是生存率較低的肝癌、胃癌因占的比例較高,從而拉低了整體的生存率。 思考真正的差距:在控煙、在早篩……預防為主,永遠在路上 在美國的癌癥報告中,總結其癌癥流行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吸煙的減少和癌癥的早發現、早治療。 控煙 的確,美國的控煙成就堪稱舉世矚目:成人吸煙率已經降到15%,男性16.7%,女性13.6%。而中國男性的吸煙率仍超過50%,青年人的吸煙率仍在上升。 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的《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報告》顯示:本市成人的吸煙率為24.0%,其中男性45.5%,女性1.3%。而且不吸煙者的二手煙暴露率達到40.3%,主要的接觸場所依次為餐廳、政府機構、公共交通工具、醫療衛生機構和學校。 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相繼出臺嚴苛的公共場所禁煙令,2017年3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已正式實行,定將起到更佳的控煙效果和示范作用。 早篩 與美國在癌癥早診早治方面相比,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3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建成發展了數十個早診早治的國家級項目點,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癌癥防治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2005年起,我國以中央財政補助地方衛生專項資金的形式進一步推動其發展,已形成了8種重點癌癥、覆蓋31個省市、近百個項目點的規模,截至2011年已篩查50余萬人。在經濟基礎較好的上海、天津和廣州地區,自主開展的大規模大腸癌篩查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2011年上海市政府將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確立為本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推廣應用糞便隱血篩查和全結腸鏡檢查,提高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早診率和治療率。到2015年,累計發動235萬居民參與,診斷大腸癌2,698例,癌癥早期比例達到52%,是篩查前全市水平的4倍,發現1.3萬例癌前病變,被列入2016年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展示案例。2016年,該項目又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截止11月底,完成52.29萬居民篩查,達到計劃任務的174.3%。2017-2019年即將啟動的本市第三輪大腸癌篩查,計劃再為100萬名居民提供服務。 相關鏈接 資料鏈接 上海的癌癥統計工作已覆蓋全市 世界范圍內公認的癌癥統計方法是開展法定的腫瘤病例報告登記制度,但很少有國家和地區可以做到在全部區域實行該項制度。 美國的腫瘤登記率依次在1973年達到9%,1992年達到14%,2000年達到28%,死亡數據則基本已達到全覆蓋。 我國在2009年前實際的覆蓋率較低,之后才開始大力發展,從癌癥高發點和發達的沿海地區,發展到內陸中心城市,再延伸到欠發達地區。截至2015年覆蓋到2億人口,登記率達到13%。 而上海自1973年起就實現了對市區的覆蓋,人口比例超過50%,2002年起達到了100%的全市覆蓋,不僅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腫瘤登記點,也成為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數最多的腫瘤登記點之一。而且數據可靠,質量穩定,自1982年起,一直被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可。在中國,只有上海和香港享此殊榮。 1973 覆蓋市區,人口比例超過50% 1982 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可 2002 達到100%全市覆蓋,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腫瘤登記點,也成為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數最多的腫瘤登記點之一。 更多閱讀 數據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