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碑陽26行,行46字,后4行為題名及年月。碑陰12列,行數不等。碑額正書 3行12字,碑額題楷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內容主要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跡。 北魏《張猛龍碑 》拓本(局部) 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曰: “《張猛龍》為正體變態之宗。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張猛龍碑》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吾于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其變化也”。清楊守敬評在《平碑記》云:“《張猛龍碑》整練方折,碑陰則流宕奇特” ;“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如此”。歷代書家正因為對《張猛龍碑》評價之高,主要是此碑書法的藝術魅力,結構茂密精練,書體欹側險勁,剛健俊美,巧拙互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碑品第十七》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 《張猛龍碑》通篇作品氣勢雄偉,結字嚴謹且取縱勢,中宮內收,結體舒展,用筆方圓兼備,線條曲直相生,布局整齊而富于變化,意態跳宕而不乏端莊。誠如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所云:“結構精絕,變化無端”。魏碑典型的筆法是方圓兼備,方中寓圓,圓中見方。《張猛龍碑》的筆法甚是精妙,如此碑的點的寫法,以三角點為最,無論是呼應點還是方點,筆勢棱峻,用筆采取切入折翻。如“乎”字的呼應點,在承上一撇時順鋒切 入,輕按調鋒折翻,筆勢往右上漸行漸提,收筆出鋒繼續下筆,形成一個三角狀。
而有些則采取逆鋒切入折翻,如“方”點(圖1),起筆時筆鋒入紙筆勢自下往上而后翻筆輕按往下斜切,收筆輕提空回。類似點的筆法,與橫、豎、撇、捺等起筆相同,看似方折,實則圓筆,主要是書寫時把握的方法和技巧,通常稱之謂“萬向輪”切入法。例如“不”字的一橫(圖2),起筆時空逆輕按下切,捻管翻鋒往右行筆,此時筆鋒調至中鋒,收筆時輕提后往右斜切回鋒。又如“不”字一豎寫法,承上筆時,順鋒入紙橫切調鋒輕按而后筆勢往下行,并漸行漸提,收筆時空回,形成“懸針豎”。此碑撇的寫法有多種,各具特點。如“水”字的一撇,承上筆,順鋒橫切入筆翻鋒輕按往左下行筆,并漸行漸提,當行筆到整個線條三分之一處時,運筆又漸行漸重,略顯弧度,收筆時輕提空回,線條圓厚且富有變化。 《張猛龍碑》中捺的筆法豐富多彩,最具特色的如“分”字的一捺(圖3),一波三折。入筆承上筆,順鋒橫切入紙輕按調鋒往右下行筆,運筆到線條中段時,輕按加重筆力并調鋒略往右下橫向運筆,筆鋒內伏,筆肚外拓,收筆力挫而后空回。此筆法承襲漢隸,故頗具隸意。 唐張懷瓘在《書斷.六體書論》中評其曰:囊鋒虛闊。魏碑中的鉤有別于唐楷,豎鉤、橫鉤、豎彎鉤、斜鉤等書寫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豎、橫等書寫的正確性,如“乎”字(圖4)的豎鉤,首先要完成垂露(或者懸針)的寫法,再連續寫出鉤(魏碑有些寫鉤時,在此斷開然后再重新銜接寫出鉤),當豎書寫結束在出鉤前,輕提調鋒而后重新按下翻筆筆勢往左上再輕提出鋒空回,動作要簡單、干凈、利索。橫鉤、斜鉤等方法也是基本相通,如“我”的斜鉤,完成斜畫書寫后,出鉤前,輕提調鋒再翻鋒輕按往右上出鉤,書寫時,動作要略快,使線條充滿張力,富有彈性,就象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啟心章》中所描述: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 《張猛龍碑》是北碑的典范,用筆非常規范,堪為精到,需長期臨習方有所得,碑中的有些筆法,如鉤的寫法則須千錘百煉,才能把握精準。由于字體小,嚴謹,有些筆法需結合其他魏碑進行揣摩和比較,看似方棱,實則運筆圓穩。臨習時結合《汝南王修治古塔銘》學習,取其奔放。
呂為民作品欣賞 李鋼作品欣賞
|
|
來自: 昵稱38321946 > 《書法》